隨著歲月的增長,年少輕狂或者血脈噴張的情形越來越少發生,越來越常作的反到是對瑣事的莫名執著、及碎碎念的嘴。感嘆時不我與,感嘆生不逢時,更感嘆懷才不遇。這些種種症狀顯示,一旦不年輕就變的沒有太多的勇氣尋求改變,說的好聽是以靜制動,說的難聽是只剩那張嘴。
20070329
慘
隨著歲月的增長,年少輕狂或者血脈噴張的情形越來越少發生,越來越常作的反到是對瑣事的莫名執著、及碎碎念的嘴。感嘆時不我與,感嘆生不逢時,更感嘆懷才不遇。這些種種症狀顯示,一旦不年輕就變的沒有太多的勇氣尋求改變,說的好聽是以靜制動,說的難聽是只剩那張嘴。
20070324
Speak out of your mind!
只是台下的同學們反應十分冷淡,跟他們私底下的表現真是天壤之別,這其實是我教書近五年來最大的感慨。大部分的學生常常就是坐在底下不發一語,不然就是快要睡死。然後下課時間就是一尾活龍,從來不知道他們到底懂多少,心裡有多少疑問,或者有其他的意見或想法。Speak out of one's mind恐怕是台灣大部分學生應該要突破的,因為無法說出個人想法,或者無法面對大眾說話,將是未來在職場上很大的負分。
雖然我盡量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發言,甚至多安排上台報告的機會,但是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個人信心的建立及口語能力的培養。信心建立可以靠多次的練習,而口語能力則是要多讀書吧。我曾經在課堂上問過這些大學生讀書的習慣,第一個問題是「每天讀書超過一小時的?」,第二個問題是「每週讀書超過兩小時的?」,結果兩者答案皆非。我當時真的是in shock,覺得到底發生啥事情了?
閱讀的時間及量都不足的狀況下,自然不能言之有物,也無法深入思考,再加上對於實務問題漠不關心,何來之競爭力?
希望我遇到的只是大學生中的少數,不然這件事情真的嚴重了。
Thanks
20070319
有好球賽才有好基礎
到了現場之後發現有許多熟面孔,不管是媒體、工作人員、或者贊助廠商,都有之前熟識的朋友。邊看球賽邊跟一些運動界的朋友交換意見,感覺挺不錯。這讓我想起之前在CPBL工作的場景,不過角色有些調整就是。
比賽到了第四節,由於兩隊比數差距不大,越接近尾聲全場觀眾的情緒也跟著高漲起來。球員的拼勁真的是有感染力,現場觀眾的加油吶喊絲毫不另嗇也不顯疲態。這絕對是坐在電視機前看比賽的觀眾所感受不到的,突然很慶幸當下決定來現場看球真的是太正確。
這場HBL的比賽恐怕是我近年來難得看到的現場好球,高中籃球的熱血完全展現,這是一般SBL或CBPL的球賽比不上的。兩隊你來我往的拉距及比賽的張力都很夠,更重要的是球員展現的求勝意志及拼勁。
當然這種一場定勝負的比賽不能跟職業球隊漫長球季相比,但是從商業角度來說,運動本來就是娛樂事業,比賽本身更是最核心的產品。而球員身為主要產出者,如果打球漫不經心,觀眾一定感受的到,就算有再好的設施、再好的服務,整體感受一定大打折扣。所以啦,要有好球賽奠定基礎,才能創造出更多的附加價值。
20070314
兩年又八個月
雖說即將停刊稍稍解除了每周六晚上截稿的壓力,因為每周六午夜12點那個時間的確造成不小的心理負擔,不管是我人在台灣或在國外總是要擔心有沒有網路可以回傳稿件,儘管後來找來兩位運動力學及心理的專家助陣,但每週仍肩負著整理稿件的重任。當然這個責任絕對不是折磨,而是一個甜蜜的負荷(sweet burden)。
現在暫時卸下壓力,面對停刊的事實也多少有些感慨。這兩年多來很感謝蕃薯藤運動網提供一個機會讓我大鳴大放。畢竟這個專欄督促我時時審視並關心國內外體壇大事,也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我抒發一下個人對於運動管理的執著,又或者說是偏直吧。
另外,在沒有機會跟讀者們做直接交流的狀況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我的專欄。雖然偶爾會接到一些讀者的來信,也曾在某些場合遇到有人對我說:「喔,你就是那個運動管理專欄的作者!」。據說連大學生最流行的批踢踢PTT,某些運動版有時會轉貼我的一些文章。但是,親愛的讀者們不管你們在全世界的哪個角落,非常感謝你們兩年八個月以來的支持。
目前正在整理過去所發表過的文章,未來會把文章移到部落格中。我也會盡量持續在部落格中談談運動的二三事,期待能在部落格中與喜愛運動的人進行更進一步的交流。再會!
邵于玲運動管理部落格:http://jackieshao.blogspot.com/(原刊於2007-3-11蕃薯藤運動網)
自助
職棒聯盟與財政部開會時,也進一步提出幾個有關聯盟及球隊相關訴求。例如職棒聯盟之職棒門票及授權金收入,各球隊之轉播權利金、廣告收入、授權金、聯盟轉付之門票及球隊商品收入皆能適用於營業稅法第八條第一款第五項「其他教育文化機構提供之教育勞務」,得以免徵營業稅。再者,投資球隊之母公司支付球隊各項補助費用除認列為公司費用外,亦可以依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來減免營利事業所得稅。
雖說職棒聯盟對於「運動產業法」的提案不是不可行,因為日本很多企業贊助社會球隊,就是因為可以享有免稅的待遇。但是職棒聯盟本身是屬營利事業,跟企業贊助社會球隊並給這些選手工作的狀況不大一樣。且如果體委會提出類似的法案通過,文建會也可以跟進提議所有贊助藝文類活動的企業也能免稅,財政部在目前國家稅收短少的狀況,怎可能輕言同意。
再者,類似法案的推動得經由相關主管機關,也就是體委會將法案內容提給行政院,再經由行政院院會討論。再提給立法院的委員會,例如文教委員會審議,審議完畢後再到立法院大會三讀。在這樣的過程中,得要有立委願意為此法案奔走爭取認同,不然一個法案在立法院拖個三五年都是很平常的是。我比較焦慮的是,屆時就算法案通過了企業贊助願意就真的會提高嗎?還是,企業對於贊助運動怯步另有他因?
職業運動本身是以營利為目的,並不像一般非營利組織或社團。從財政部的觀點來看,門票、轉播權利金、商品販售等收入,與一般公司行號之營業收入並無太大差異,如果片面的同意職棒免稅,反對聲浪恐怕如排山倒海而來,所以財政部絕對不會貿然實施。
政府的目的在於為大多數人謀福利,在目前資源有限的狀況,職業棒球的優先順序恐怕得排在很後面。所以職棒應該還是得先從自身做起,重新檢討經營的方針,重新擁抱球迷,教育選手涉賭的嚴重性,積極與業餘棒球及三級棒球建立良好互動,這才是目前首要之務,而不是等待政府的救援。所謂天助人助自助,職業棒球能否重振昔日雄風還是得先從自助開始。(原刊於2007-2-18蕃薯藤運動網)
新加坡足球熱
但是一出地鐵站跳上計程車跟司機說我們要去的地點,司機馬上就說:「你們確定要去跟六萬多人擠嗎?」,原來同一天隔壁的Singapore Stadium正要進行本週新加坡體壇最受矚目的Asean Football Championship第一場決賽,由衛冕的新加坡對上泰國,預計有超過六萬名觀眾。果然計程車越接近現場就可以看到一堆穿著紅色衣服的新加坡人,從四面八方移動到Singapore Stadium。
相形之下,隔壁的籃球賽真是冷清的不得了,我只在出口處看到一個不大起眼的廣告布條寫著兩支隊伍的名稱。看到這幅景象,我心理開始盤算是不是應該轉移陣地到隔壁去看足球賽?因為這支新球隊幾乎是傭兵組成,陣中除了兩位新加坡籍選手,其他都是來自澳洲及美國。至於戰績,也沒因為都是傭兵特別好,全聯盟12隊中目前戰績排名第8位。
後來到了入口處則發現一個女生很無聊的坐在那兒,我一開始以為她是在發送宣傳單或者是讓人加入球迷後援會的地方,後來有兩個金髮的外國人走過去買票,我才恍然大悟那是售票處。在對新加坡籃球及足球都沒有忠誠度的情況下,同樣是花錢當然要到隔壁看好戲,當下轉移陣地去了Singapore Stadium。誰知門口驗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票早就都賣完了,當場大受打擊,也無力再走回去看籃球賽。
敗興而歸之後順手查了一下新加坡足球發展的相關訊息。原來新加坡的足球協會稱上全世界足球運動的先趨,成立於1892年。1996年開始有職業聯盟S-League,從開始的8隊到現在有12隊。看來不能以FIFA排名126位的數字,來評斷新加坡足球的成績,因為新加坡人對足球的支持與熱衷,不亞於其他足球狂熱的國家。(原刊於2007-2-5蕃薯藤運動網)
起點
這些陳年舊物中,有一台歷史悠久的英文打字機,看起來十分有懷舊情緒。當然眾多東西中,不乏一堆我當年從事各項運動的相關道具,包括拳擊手套、網球拍、足球、保齡球、籃球等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兩個捕手手套及一個捕手面罩,因為這可是我小時候在屋頂跟老哥玩棒球的必備道具。
當時我們是買軟式棒球來丟,兩個人輪流當捕手,那捕手面罩可是讓我們傳接球過程更具臨場感的最佳配備。由於我家屋頂約在五樓高,屋頂空地只用欄杆圍住四周,所以只要我跟我老哥其中一人失投或者沒接好,球常常會從欄杆的空隙或者越過欄杆掉到一樓。球要是掉到家前面的巷子多半都還撿的回來,要是落到後面防火巷或者對面鄰居的屋頂,失而復得的機率微乎其微。所以我們兩個小時候的零用錢絕大部分都投資在買球上面。
其實我家屋頂約60多坪的空間,不僅僅是我跟我哥的棒球場,也是我練習其他十八般武藝的重要空間。上國中之前不少時間都是在屋頂度過,從溜冰、騎腳踏車、踢足球、打籃球、打網球、跳繩、到棒球,都是在這個小屋頂奠定基礎的,就連幾年前打女子棒球的時候,還曾經在屋頂對著牆壁丟球練習。
我拿著手套跟面罩仔細回想,屋頂這片小小運動場,其實是我投入運動的起點,非常感謝家人當時的遠見,買下這有小小運動場的公寓。如果不是這個空間讓我充分享受運動的樂趣,真的很難想像現在的我會不會仍然從事運動相關的工作。(原刊於2007-1-20蕃薯藤運動網)
Let's Go FC Barcelona
雖然我無法到現場去看FC Barcelona的比賽,但是能聽到Barcelona的行銷部經理在日本早稻田大學運動科學院的演講,也算了無遺憾。Barcelona最大的特色應該是球隊所有權,球隊是由會員制的俱樂部來營運,經營權需要經過會員投票同意,驚人的是會員人數竟高達15萬人。換句話說,這支球隊根本就是個球迷共有的球隊,所以球隊不會因為身價高漲就可以隨便移轉經營權,與全世界大多數職業球團掌握在少數經營者身上的狀況相當不同。
FC Barcelona是一個具有超過百年歷史的球隊,但是由於目前經營職業足球運動的環境已有極大變化,縱使獲利能力越來越高,然而球員薪水攀升的速率更快。因此FC Barcelona在2003年由新的經營團隊接手之後,積極投入全球市場。而最引人注目的的合作案莫過於跟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結盟。Barcelona不僅免費把UNICEF的logo放在球衣前面,還從每年收益提撥部分捐給UNICEF。這項合作案讓球迷對於Barcelona的好感度大增,更讓Barcelona與UNICEF合拍的廣告取得多國電視廣告免費時段,讓全世界更多非足球觀眾認識Barcelona這個球隊。
Barcelona從2003到2006三年來經營策略的調整不僅讓他們拿下歐洲盃冠軍,並降低球隊的營運成本,讓球隊轉虧為盈。Barcelona未來10年的目標就是希望把球隊經營帶入另一個新境界,讓Barcelona成為一個全世界知名的品牌,不光只是一支足球隊。
FC Barcelona訂出more than a club這樣的策略目標,就算不是球迷也能感受到那種深具意義的使命感,讓人忍不住想支持。Let's go Barcelona!(原刊於2006-12-24蕃薯藤運動網)
球手之美學
會想介紹這本書的可不是為了替作者賣書,也不是為了出版社籌措年終獎金,因為我壓根不認識本書作者更與出版社的任何一個人非親非顧。那到底是為了啥原因勒?理由很簡單,單純是為了個人的感動,我認為這本書算是自我接觸運動產業以來,台灣運動書籍作品中最精采的一本。
書中的每一篇小品都是從社會學的觀點來刻畫運動員的故事,主題包含棒球、籃球、足球、網球、及高爾夫等世界頂尖職業運動員。由於作者對這些職業運動員的身家背景研究十分透徹,再加上作者本身長期鑽研社會學的深厚學養,適時將種族、文化、性別、移民、歷史等相關事件穿插其中,讓這些遙不可及的運動明星感覺更貼近人生。
不過最令我佩服的是,作者精準的文字敘述,邊讀著這些文章邊想,他怎麼可以寫的這麼好,怎麼可以寫的這麼深入,怎麼能夠如此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述說每個運動員的故事,彷彿他就是這些人的家人或朋友般。我想唯有極度熱愛運動的人才會將這些運動員的故事研究的這麼深入、寫的這麼的深刻〈嗯,套句網球王子中故事主角最喜歡說的話:我還有的學勒!〉。
當然如果已經看過這本書或看過三少四壯集連載的人,可能會覺得這些故事的主角只有兩篇跟台灣運動有關,一則是王建民,另一則是中華棒球隊。不過,台灣媒體與歷史對於運動相關人物的刻劃與紀錄本來就少也不重視,就算作者有心想要蒐集或研究相關資訊,的確是有相當難度的。一個國家運動的深度不光只是累計奧運或亞運獎牌,運動相關文物歷史的累積也同樣的重要,因為這代表這個社會對於運動的認同,衷心盼望有更多的相關電影、書籍出現,也請大家支持好書及好電影。(原刊於2006-12-10蕃薯藤運動網)
運動也能讓台灣更好
在國際體育發展方面,一共有六個研究小組分別針對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德國、及澳大利亞之現行體育政策與發展做研究。這六國中,中國、美國、及澳大利亞是近幾屆奧運獎牌數前三名的國家,其中澳大利亞早在1956年奧運,獎牌數就已經是第三名,不過後來澳大利亞政府對於體育發展政策採取自由放任政策,競技運動的國際成績曾經陷入空前的低潮。澳大利亞才在1981年又重新在政策上著手提升競技及全民運動的發展,約20年後的2000年雪梨奧運之後重登第三名寶座。
會特別紀錄這些數字的原因是,澳大利亞在人口總數與經濟條件上跟台灣十分類似,但是運動發展的現狀卻是天壤之別。當然,澳大利亞因為土地面積是台灣的213倍,或許這樣澳大利亞人運動空間與設施都相對優渥;又澳大利亞人在身材與體能平均條件都比台灣好,在競技運動上面自然成績好。
不過,澳大利亞並不是只重視競技運動,全民運動的推展更是不遺餘力,中央政府的補助款多放在競技運動,而地方政府的經費是中央政府的近百倍,幾乎都放在運動軟硬體的提升,成效驚人。
根據人口變遷與體育這部分的研究指出,目前台灣在推展運動上面的經費,大部分都放在競技運動,全民運動少的可憐,平均每年每人只分到台幣10元不到。雖然推展運動這件事不能單靠政策,但是目前台灣人的運動比率、頻率、時間、及認識都不足這是不爭的事實。值得注意的是,無規律運動的人健康狀況普遍較差,未來一定會造成國家醫療及保險多重的負擔。
大家都知道運動促進健康,運動、健康、及醫療這三大主題是息息相關的。而從國家社會觀點來說,運動可以減少醫療與健保資源的耗費,所以套句德國的口號,運動讓德國更好,同樣的希望運動也能讓台灣更好,這才是耗資千萬體育政策白皮書最終極目標。(原刊於2006-11-18蕃薯藤運動網)
何去何從
棒球專家曾文誠在週一專欄中從La New的困境談到,職棒球團應該先取得共識好好思考未來的策略,而不是一昧的疾呼政府出面解決問題,我個人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因為之前曾經看到一份在探討中華職棒今年票房不佳的網路問卷,約有一萬六千多位球迷參與這項的調查,結果顯示將近三分之一的人認為球團經營不專業是導致觀眾人數下滑最重要因素。
由於很多人質疑台灣的球迷都因王建民在MLB傲人的成績,反而把焦點放在MLB棄職棒而去。其實,球迷並沒有棄台灣棒球而去,而是球迷對於台灣棒球的要求變高了。球迷的眼界透過王建民看到了MLB這個百年老店的品質與深度,也察覺到台灣職棒與MLB的差距。但是球迷卻是很貼心很理性的,他們都能理解不能拿MLB百年的功力來對台灣職棒品頭論足,這有失公平;不過對於台灣職棒殷切的期盼卻得不到回應,只好用最直接的手段來表達他們的不滿,就是不走進球場看球。
雖不是全台灣的球迷都接受了上述所提的調查,但這樣的結果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而且令人欣慰的是,這個訊息透露出台灣的球迷對於台灣棒球真的是愛之深責之切,只要中華職棒能夠有些許作為他們絕對是不離不棄。不過球迷的心聲,職棒球團及球員們你們聽到了嗎?球團是不是真的能夠從球迷的角度思考,讓球場裡的每位工作人員都能帶著笑臉面對球迷,打從心底感謝每位球迷到場看球。
而職棒選手都能體認到身為職業棒球選手該有的自覺,不論場上場下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僅只是球員,也是社會大眾矚目的焦點,在球場上就是應該戰戰兢兢的,全心投入訓練與比賽,讓球迷感受到棒球的精氣神。離開球場就是要潔身自愛,拒絕與一切可能危害棒球的人事物斷絕所有的關聯。
台灣棒球的未來不是只在政府的手裡,而是在所有跟棒球有關的人手裡。球員就是盡力打球、教練就是盡力傳承棒球的技術與正確道德觀念給選手、球團就是盡力經營、球迷就是為了台灣棒球盡力喝采,相信集眾人之力,應能替台灣棒球開創出一條道路。(原刊於2006-11-4蕃薯藤運動網)
台灣啤酒海外試合
這次台灣啤酒遠到來日本大阪比賽從今年六月底醞釀至今,大阪Evessa請我代為連絡台灣球隊,台啤爽快的應允讓事情進行的很順利,就連兩個目前正為亞運積極備戰的陳世念及林志傑也都特別跟中華隊請假,使台灣啤酒以最完整的陣容進行這次海外出征〈插播,上半場比賽結束,比數36比55,台啤暫時落後〉。
日本職籃bj league今年進入第二球季,已經從去年的六隊增加至八隊,據說第三季還會增加兩隊,所以到了2008-2009球季將有10隊。從職業運動經營的原則來說,bj league選擇在短短三年內將原本的六隊增加到十隊,採取極度積極的經營策略。正因為bj league積極擴展版圖,老字號的日本籃球聯盟JBL〈Japanese Basketball League〉,也醞釀在明年走向職業化經營,屆時日本的籃球界應該會進入戰國時代〈插播,第三節剩下4分28秒,比數44比71,台啤暫時落後〉。
去年剛開始JBL為了抵制bj league,還特別搬出禁令說,凡是選手選擇加入bj league,就沒有資格入選國家隊。但是才不過短短的一兩年事情就有很大的轉變,很多選手紛紛從JBL跳槽到bj league,且JBL也不得不走向職業化的道路,由此可見任何的產業都是需要一些良性的競爭,有競爭者才會督促自身不斷的提升與進步。〈插播,第三節結束,比數55比78,台啤暫時落後〉。
台灣職業運動不論是職棒或者半職業意味的SBL,在沒有競爭者的狀況下,進步幅度十分緩慢。例如最近興農牛的官方網站曾有過調查,結果發現消費者不想支持棒球最大的原因竟然是因為職棒球團經營不專業。可見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想要瞞混過去的經營方式完全過時〈插播,第四節剩下2分40秒,比數69比89,台啤暫時落後〉。
嗯,至於比賽最後的結果……台灣啤酒首度日本海外試合以72比89輸給大阪Evessa。(原刊於2006-10-21蕃薯藤運動網)
眾志成城而非坐享其成
由於之前協議單一球季1億3000萬的權利金(上半球季6000萬及下半球季7000萬),可讓七個球團分別拿到1900萬,球團根本是穩賺不賠。
另外報導中還談到新球隊若想加入SBL,必須先取得社會組冠軍,再與下季SBL第六、七名球隊打「升降賽」。但委員會考慮到既有球團三年來對SBL沒功勞也有苦勞,如果因為升降賽而摒除於SBL之外,有失公平,將重新評估可行性。
看完這則SBL新聞,讓我很好奇到底過去SBL委員會協商了哪些東西,特地搜尋過去幾個月的報導。從8月初的第4季的轉播權利金至少從6,000萬元起跳球團得意、東森表態爭取、到球團為力求和諧採私底下協商、到ESPN處於劣勢,這些消息在我的解讀之下,並非如表面反應SBL真有那個身價,反而是一種短視近利的操作。 SBL目前的7支球隊,從SBL草創期就是處於被動狀況,當時還不是靠著體委會補助的經費撐起來,現在打到第四年,SBL轉播權漲了七成。如果這個權利金是單單是靠著電視收視率調查公司,例行賽平均收視率大約0.4及季後賽收視率1.0的數字來判定,而不顧慮其他因素,球團不見得是最後的贏家。 SBL並非職業聯盟,7支球團就算努力經營票房,也得不到好處。再者,SBL前三季都是在只能容納3千多人的北體白館進行,如果一下子拉到1萬5千人的小巨蛋,我懷疑除了可能取得經營權的東森、緯來會多少積極經營,其他球隊沒有投入運作的情形下,能否吸引觀眾到場看球是個問題。畢竟,電視台願意出多少轉播權利金除了收視率、廣告招商外,聯盟本身的人氣應該也是評估的重點。要是東森真的出面經營,結果情況不如預期,還得眼睜睜看著其他6隊無需承擔成敗,一季拿走1,900萬。這樣的運作體制很不健康,且欠缺遠景。台灣籃球的復興大業,絕對不是反應在球團代表坐享其成的分配轉播權利金,而是應該要謹慎的規劃SBL的發展藍圖,並且凝聚共識,才能眾志成城。(原刊於2006-10-7蕃薯藤運動網)
奇蹟的夏天
從片名裡「奇蹟」這兩字可能會以為說,片中這批花蓮縣美崙國中的足球少年們大概是按照著標準戲碼,認真練球、揮灑汗水、贏得比賽、創造了無數的不可能。但是經過一整天的沉澱與思考,深深覺得以這樣世俗的思考套用在他們身上其實不妥。
這批球員幾乎都是原住民小朋友,且很多來自單親家庭,時常缺乏父母照顧跟家庭的關懷。在這個狀況下,足球隊不僅成為生活中的重心,也替他們的未來開創另一個機會。因為只要能在全國比賽中獲得佳績,就能保送上高中,之後或許還有機會上大學。但是,如果他們沒踢足球,恐怕就是成天渾渾噩噩、混網咖,無法藉由更多更好的教育,找到好的工作。
當然,球踢的好不代表人生一切順遂,因為這些球員能夠升高中讀大學,是經由運動績優的管道,學業的表現畢竟不如一般學生。教練在片中訪問時也說,足球不過是給他們受教育的機會,他們大學畢業之後只有極少部分的人還能繼續在足球領域中發展,其他人可能還是去搬水泥、搬鋼筋、釘板模。
不少人可能會質疑,既然踢足球或者其他運動不見得會讓人飛上枝頭變鳳凰,何必要練的這麼辛苦?這也是很多家長對於子女從事運動最大的質疑。我想貼在美崙國中足球隊教室牆上的隊訓:「足球訓練是領袖訓練,足球比賽是藝術比賽」,這兩句話很明白的點出運動的精氣神。因為運動競賽本來就跟人生一樣殘酷,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而且輸贏常只是一線之隔,唯有不斷的努力、練習,才能爭取最後的勝利,創造每個人自己的奇蹟。(原刊於2006-9-23蕃薯藤運動網)
燃燒吧!東京2016奧運
眼尖的讀者在上週蕃薯藤運動網的新聞裡應該有看到一則東京擊退福岡代表日本申奧的新聞。當時,蕃薯藤運動網記者能從現場傳回新聞,可是託我的福喔(忍不住要向總編輯邀功一下,哈!),不過真正該歸功於我的日本友人,他的一通電話就幫我們爭取到採訪權。
這個申辦會議令我震撼的是他們的高規格及細膩度。因為一個歷時五個多小時的活動,包括發表、投票、及記者會,都是已等同國際比賽規格的水準來進行。首先,會場地點選在東京品川高輪王子飯店,五星級飯店中包下一層一大三小挑高的宴會廳。小宴會廳至少有一個籃球場這麼大,更別說大宴會廳的場面,絕不輸給任何政商名流的宴會。
大宴會廳主要是作為福岡及東京提案報告的場地,並設置評選委員、JOC觀察員、攝影記者席、及文字記者席。大會並安排多名保全人員控制現場,特別在兩個城市進行報告時,絕對禁止人員進出,整個場面井然有序,莊嚴隆重。至於,三個小宴會廳分別是記者室、及東京與福岡代表的宣傳及休息室。在記者室中,還配有大型LCD約10部及JOC提供的免費無線上網設備,讓那些不想進入大宴會廳聆聽報告的記者在這邊收看現場直播邊寫稿。
更誇張的是,他們還提供現場同步翻譯的設備,免費借給國外媒體無線接收器及耳機,只要進入主會場轉到英語直譯頻道,就可以從聽到現場同步口譯人員的翻譯,完全不用擔心聽不懂現場的發言。
聽完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日本職棒養樂多隊監督古田敦也、及名建築師安藤忠雄為東京申辦2016奧運的談話,在現場禁不住要替東京叫好,更對於東京代表日本申辦2016奧運信心滿滿,期待東京能夠在2009年10月份順利爭取到奧運主辦權。
燃燒吧!東京2016奧運(原刊於2006-9-9蕃薯藤運動網)
Right sports, Right time, Right place
根據原田教授的解釋,雖然日本戶外運動如棒球及足球的人氣頗旺,但是室內運動雖不受天候影響人氣反而不怎麼旺。另外,日本籃球的發展雖然頗有歷史,最近一年來也有職業籃球,但是觀賞籃球的習慣尚未養成。更令人驚訝的是,日本企業贊助運動不全然是因為喜歡運動,而是為了避稅。只要球隊賠錢,企業資助球隊的錢還能抵稅,所以企業反而希望球隊賠錢而不是賺錢。
不過,日本籃球界沒有好好利用這次世界盃的機會來提升一下籃球的人氣真的可惜,如果這樣的比賽是在歐洲或者美國,黃牛票絕對滿天飛,任何跟籃球或運動有關的企業鐵定是會藉機造勢。我想能夠真的因為國際大型運動賽會帶來有形或無形的效益,都要有天時地利人和。Right sports need to be happened at the right time and right place。(原刊於2006-9-2蕃薯藤運動網)
遠征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由於其特殊地理位置,被譽為東西文化的橋樑,更是世界上唯一橫跨亞洲與歐洲的城市。這個城市歷經三個帝國首都,從西元前七世紀左右奉希臘太陽神阿波羅的神諭在此建造希臘殖民市梅加拉城,西元一世紀前後的羅馬帝國擴展勢力、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首都於此,時間長達1000年。到了西元1453年鄂圖曼帝國的「征服者」穆罕默德2世攻佔君士坦丁堡,將首都遷至此地並改名為伊斯坦堡。
雖然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之後,遷都安卡拉;但是伊斯坦堡仍是目前土耳其第一大城,因其不可抹滅的歷史地位,充滿了獨特的異國情調,所以是不少電影經常拍攝的地點之一。
根據史書的記載,拳擊的起源則要追朔到西元前3000年的埃及,當時的拳手得在埃及王的宴會上全裸比賽。到了西元前668年的古奧林匹克運動會,拳擊首度成為比賽項目。至於拳擊列為現代奧運的正式項目,則是在1904年美國St-Louis奧運,當時有七個量級。
目前統整全世界拳擊事務的國際拳擊總會AIBA (International Boxing Association – AIBA)總部設於瑞士的盧桑,分五大區,共195個會員國;以IOC目前203個會員國數字來看,拳擊算是普及全球的運動。至於拳擊的傳統強國,古巴及俄羅斯可以說是前兩大,例如2004年雅典奧運拳擊11個量級,古巴包辦5面金牌、俄羅斯3面,美國、泰國、及哈薩克各拿1面。
這次伊斯坦堡的比賽一共有212個選手參加,中華台北只有一位選手參加63公斤量級的比賽。比賽從週六(8/5)晚間開始,一共進行八天199場比賽。週六早上先過磅之後進行抽籤,抽籤過程雖然無聊,但是頗刺激,因為籤運好壞會影響最後的結果。例如預估有前三名實力的選手,如果前幾輪就跟前兩名抽在同組,奪牌機率便大為降低。難怪有很多選手會無所不用其極的乞求好籤運,就算怪力亂神也沒關係。
中華台北這回是推出百齡高中的楊孟諺選手參賽,剛國中畢業今年才要讀高一。身高超過180公分,手長腳長的,天生麗質從來不需要為了降體重煩惱,令人稱羨。由於63公斤量級的比賽要明天才開打,還無法跟讀者們報告戰果。不過拜託大家跟我一起祈禱這趟遠征伊斯坦堡成果豐碩、節節勝利。 (原刊於2006-8-5蕃薯藤運動網)
價格與價值
至於事實是如何?或者公不公平或者平不平等,我覺得是見仁見智。不過,單就票價來說,男生組特區800元及一般區的300元,遠高過女生組特區400元及一般區150元的,這樣還真的是不公平。因為消費者同樣是看場籃球賽,而且是同樣的場地,在服務品質、及比賽時間等因素不變的狀況下,為何男子組票價是女子組的兩倍?
如果以經濟學的供給與需求理論來看,如果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之下,商品的價格應該是由市場機制決定,消費者願意付的價格與廠商能接受的售價相同時,此時所決定的價格就是市場均衡價格。但是由於瓊斯杯是一年一度的比賽,也沒有競爭者,主辦單位形成自然獨占,在座位有限的狀況之下,票價通常會定在消費者能夠容忍的最高限度,這樣也不會使票賣不出去,同時又能獲得最大利潤。
不少人的直覺一定會說,幹麻把這件事解釋的如此複雜。反正男生比賽本來就是比女生精彩,去看男生比賽的觀眾一定比較多;而且這麼小的體育館能裝進去的觀眾有限,票價自然就高。況且台灣女籃的觀眾向來就是不多,主辦單位自然得考量市場性,雖然賽程安排時間不如男子組,不過票價只有男子組的一半,也算合理吧。
其實瓊斯盃基本上是屬於營利事業,主辦單位沒有停辦女子組,我認為已經是值得鼓勵。會說這番話並不是我看不起台灣女籃的實力,在之前的專欄也不只一次的呼籲能有更多的資源投注於女籃。但是最近看完有關WNBA的報導之後,對於瓊斯盃女子組的狀況能更加釋懷。因為WNBA經過了十年,仍屬於慘淡經營階段,不僅票房大不如前,目前的14支球隊仍在賠錢,如果不是NBA大力的支持,每年給予約一千兩百萬美金的援助,WNBA早已搖搖欲墜,更別談提倡男女機會要平等。
NBA的秘書長David Stern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推展籃球這項運動本來就是他們的既定策略,而WNBA能在非NBA球季期間繼續維持籃球的曝光率,且維持與地方的互動,培養一些女性球迷及小朋友球迷的支持,NBA一定會繼續支持WNBA的發展。因為WNBA的定位不在於營利,而是其存在的價值。
看來只要台灣女子籃球能繼續存在,姑且不論賽程能不能排在黃金時段、票房如何,或者能不能吸引更多媒體及贊助商的目光,只要能持續穩固女籃的比賽,就算帳面上不能賺錢、票價在低,它存在背後的價值卻是無限。(原刊於2006-7-22蕃薯藤運動網)
那美好的一仗我也打過
我想無收看運動節目習慣的人,大概會對週遭這些人為了看球賽不眠不休的行為感到納悶,運動到底有啥魔力可以使人廢寢忘食。我想球賽本身帶來的張力及刺激,還有情緒隨著比賽過程高潮迭起的興奮,這都是因素之一;但是個人成就感的滿足更是主因。
如之前Andre Agassi宣布在今年US Open之後退出職業網壇,因此今年的Wimbledon將是他最後一次參賽。可惜籤運不佳,第三輪對上今年French Open冠軍Rafael Nadal。Agassi在全場觀眾一面倒的加油聲下,仍不敵年輕16歲Nadal的速度、肌力、與力量。Wimbledon為了表示對Agassi的尊敬,破例於賽後在中央球場訪問Agassi。我光看電視已經感動到不行,更何況是在現場的觀眾。
ESPN資深記者Garber在Agassi於Wimbledon下台一鞠躬之後,隨即在網路上發表一篇文章談到,為何我們會支持如Agassi這些所謂的老將(aging athletes)?其實,還不是為了滿足我們自身的成就感,因為看著這些老將成功,就如同我們成功一樣;如果有一瞬間這些資深球星突然變年輕了,我們也會跟著年輕起來。
這類球迷的行為與心理反應,正是心理學家Cialdini在1976年提出的理論─「Basking in reflected glory」。按照字面的意思是濡沐於勝利的氣氛中,也就是說你所支持的球隊或球員獲得勝利,就如同你個人的勝利一般,不僅心情愉悅,個人成就感還會隨之提升。
相信有很多人都跟我一樣非常衝動的想去今年US Open的現場,看看心愛的Agassi最後一次演出,在現場幫他加油吶喊,就像那美好的一仗我也參與過的感覺一樣。(原刊於2006-7-8蕃薯藤運動網)
跟上世界的腳步
Reporter: Joe, what were your thoughts about bringing in Rivera in the 9th inning?Torre: what were I thoughts?
Reporter: I mean about.Torre: It was 9th inning.
Reporter: But it was a tie game, isn't it supposed to….?Torre: That's 9th inning.
Reporter: But it was a tie game.Torre: You've been around much? Do you know tie game at home you bring your closer in.
Reporter: I mean did you feel something…..?Torre: No! No! it's tie game. Did you know that? Do you understand me? That's because the tie game at home you can bring your closer in without anybody ask a question. So….
Reporter: All right.
上述對話內容是某位記者於賽後訪問時,詢問Torre為何要在九局平手時換上Yankees的王牌救援Rivera。Torre向來對於媒體的提問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態度溫和,但是這個問題竟然讓Torre要翻臉,甚至出言諷刺。各位讀者如果去點選上述連結,仔細看一下三分多鐘的Torre's Take專訪,就能夠掌握當時的狀況。老實說,只要看過幾次Yankees比賽的觀眾,或者略知棒球戰略的人,對於Torre的調度絕對不會有任何疑問。很顯然的,是這位記者根本完全不懂棒球,然後在沒做功課的情況下問出來的蠢問題。
我想Torre語帶諷刺的態度真的可以理解,因為一個擁有與MLB並進超過百年歷史的球隊,那種棒球的深度及氣度,及所累積的氛圍與能量,不僅球員、球團、媒體甚至相關人事物的水準都已達爐火純青的境界。平時他們就是在這樣高水準的環境下運作,所以這位脫序演出的記者,問了一個令人錯愕的問題,難怪Torre一時三刻不能理解而惱怒。
至於這樣的窘境到底是Torre有失風度呢?還是這位記者的無知造成?或許可以歸咎於Torre對於媒體記者的素養過於苛責了,但是記者本身的不長進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最令人焦慮的是,這位當著Torre及其他記者前面出糗的人,極有可能就是台灣去的駐美記者,這樣將會使台灣記者在過去發問時,文不對題或者提問不當的案例另添一例。
如果這個事件真如我推測的是台灣記者,那台灣媒體處理新聞的不專業及粗糙就完全一覽無遺。媒體為了節省經費,不管哪種新聞都用駐外記者解決,真正專業的只能留在台灣處理外電。例如Matsui及Ichiro在MLB奮鬥歷程,日本媒體都有專人貼身採訪,把他們的點點滴滴都記錄下來;反觀,王建民奮鬥至今,一些最值得珍藏或記錄的片刻大概只有美國某些媒體有收錄,台灣媒體應該是寥寥可數。在這種無法親臨現場採訪的狀況下,對於新聞敏感度自然低落,新聞品質及記者的素質無法得到一定的提升。
如今台灣培養出來的選手,如王建民已經能在世界頂尖舞台上站穩腳步,發光發熱。這對許多熱愛棒球的球迷或者想要投身職業棒球的選手都是一劑強心針,但是如果其他週邊的軟硬體沒有跟上腳步,並且積極的提升,運動產業的整體氛圍還是只能停留在次級水準,更別談跟上世界的腳步。(原刊於2006-7-1蕃薯藤運動網)
運動、媒體與科技
前幾天於圓山飯店舉辦「2006年國際體育大學發展趨勢論壇」,其中一位與會的學者─Dianna Gray博士,演講的題目是:「運動、媒體與科技:十大改變運動消費習慣的科技」。 Dr. Gray跟我同樣都是Ohio State的校友,不過她畢業於1980年代,所以絕對是大前輩級人物。很巧的,兩年前我到美國參加研討會時,曾經聽過她談到相同的議題,會後跟她聊天時談到這件事,她笑笑說兩年前的東西根本就是baby,這回可是經過兩年的成長跟琢磨,所以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近幾年來運動的發展與轉變,或者市場定位的調整,多半都是基於商業化的考量。而這些改變多半受科技與媒體的影響,尤其為了因應電視轉播的需要。例如之前網球其實是白色而非黃色,會改採黃色網球的原因是為了使觀眾在看電視轉播時,能更清楚的看到球。另外,網球之前的規則並沒有tie break,會修改規則的原因也是因為縮短比賽,便於電視轉播。還有所謂的TV time out,籃球或者美式足球為了電視廣告所做的暫停。這些例子都可以顯示出電視媒體power的強度。 Dr. Gray所說的十大改變運動消費習慣的科技,分別有Video on Demand (VOD) 數位隨選視訊系統、Digital Asset Management數位資產管理、Optical Tracking Systems光學軌跡系統、 這十大科技有部分我們可能比較陌生,例如Satellite Radio,藉由衛星收聽廣播節目。目前美國最大的Satellite radio公司 – XM (http://www.xmradio.com/),已經能提供將近170個數位頻道,包括運動頻道。像是去年以11年6億5千萬美金與MLB簽下一紙11年的合約,還有NFL 7年2億2千萬美金的合約。甚至目前XM也正是戰的如火如荼World Cup官方衛星廣播轉播單位。XM投下大筆資金取得這些運動賽事的衛星廣播權利,可見satellite radio應是深具發展潛力。 由於目前全球運動市場的走向,運動與科技及媒體的結合只會更加密不可分。所以Dr. Gray在演講的過程中不止一次強調,運動與媒體及科技相關的人才,應該是未來運動管理課程培訓的重點。看來身在資訊科技時代洪流中的人,不能融入就會很快被淘汰。(原刊於2006-6-18蕃薯藤運動網) |
成也世足、敗也世足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下週就要德國開打。身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希望藉由主辦世界盃提振該國經濟景氣、降低失業率、吸引觀光客前來消費,並藉機從事相關硬體設施之建設或整修。世界盃對於協助或提升主辦國家及城市的整體發展、以及知名度的行銷或許比不上奧林匹克運動會,但是其光環也不容忽視。 根據2006年1月前的多個預測報告,世界盃將為德國創造六萬個就業機會,其中三分之一是永久職位;相較於2005年經濟成長率少於1%,世界盃期間預計提升德國經濟景氣,達0.3%的水準;300萬觀光人潮將湧入12座主辦城市,其中三分之一來自德國以外的國家;住宿及紀念品消費收益預計達到8億5千萬歐元;而硬體建設水準大幅提升,場館、公眾設施的興建、整修,也將為德國產業界提昇生產力。由此可見世界盃將為德國整體經濟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然而隨著世界盃開打日越來越接近,上述的預測受到不少質疑。就連德國經濟研究院也提出警告:「勿對世界盃所能帶來的總體經濟效益過度期待!」。由於旅遊、飯店及餐飲業被認為是這次世界盃主要受益產業。然賽事開打在即,飯店業者卻遭遇到相當大的危機。例如德國飯店協會表示,世界盃期間的住房率低於預期,比起往年同期正常訂房狀況也好不了多少。飯店協會認為主因是世界盃這種國際大型賽會將一般的旅客推離,甚至許多每年六月固定舉行的會議也都因而延期或取消。這樣的現象可說是排斥效應(Aversion effects)的最佳實例。 排斥效應使得觀光客到客數減少,可用來解釋預測與實際經濟效益間的差異。高漲的房價、擁擠的交通、足球流氓橫行,甚至恐怖攻擊都可能是導致排斥效應發生的原因,原本預期前來之旅客因而調整行程,轉往其他地區旅遊,對於非足球觀光客的影響尤其大。所以準確預估觀光客數量是精確賽會經濟效益評估的關鍵,尤其會讓觀光客選擇遠離的原因都不容忽視。 另外一個造成飯店訂房率低於預期的原因之一是,FIFA大量預訂飯店房間,並在合約中訂定可歸還條款。Daily Die Welt的報導指出,柏林的Hotel Estrel接受FIFA預定1125間房,在合約規定的歸還日後,發現其中百分之六十未被FIFA所使用,導致其六月訂房率僅達50%。這樣的例子並不是單一個案。 談到世界盃或奧運這類的大型賽會,大規模經濟效益的光環總是讓人衝昏頭,而忽略了預計效益是否能真正實現這個重要問題。然而,浮誇的經濟效益評估會讓實際與預期產生一定差距。因此德國能不能真的因為2006年世界盃創造如預期的經濟效益,或者步入希臘雅典2004年奧運後債台高築類似的窘境? 嗯,only god knows!(原刊於2006-6-3蕃薯藤運動網) |
新舊之爭
這個數字讓我想起2006年4月中,美國Forbes針對MLB所有的隊伍進行身價分析,第一名不用說,自然是George Steinbrenner價值10億2,600萬美金(約台幣323億)的New York Yankees。球隊價值計算標準有四大項:運動 (Sport)、市場 (Market)、球場 (Stadium)、品牌管理(Brand Management),其中洋基球場部分佔17%,約1億7,800萬美金(約台幣56億)。我想球場價值在2009年新球場完工之後,鐵定會來個三級跳,屆時Yankees的總市價豈不是個天文數字。
Yankee新球場應該算是美國近15至20年來新建運動設施風潮的末端,大部分消費者對於新球場多半樂見其成,但是對全世界地價最貴的紐約來說,阻力除了建造成本外,舊球場本身所背負83年的歷史,以及「The House That Ruth Built」的盛名,可能因為新球場而消失。不少輿論批評Yankees球團的作法無法向歷史交代,甚至一位Yankees過去知名選手Jim Bouton表示說,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棒球神,那Yankees目前的所作所為將會遭到懲罰。
根據個人到過Yankees這個擁有83年歷史球場的經驗,球場本身的確深具歷史意義,置身球場中剎那間覺得MLB百年歷史裡幾位偉大選手,例如Babe Ruth、Lou Gehrig、或者Joe DiMaggio,有一瞬間可能真的與大家同在,Yankee Stadium所創造的歷史,及多個世界大賽冠軍的氛圍,絕不是豪華新球場可以模仿或比擬的。
不過儘管衛道人士怎樣批評,Steinbrenner推動新球場興建的腳步並無絲毫的停頓,只要目前法律及財務上的困難解決之後,選擇在目前球場對街興建新球場的計畫就會正式啟動。以商業行為的角度來說,不斷增加職業球團獲利能力是絕對必要的策略,看來這場新舊球場之間的戰爭,最後還是得向資本主義低頭。(原刊於2006-5-20蕃薯藤運動網)
人人都是運動行銷高手
由於坐在吧台上的客人幾乎都是這家店的常客,一回生二回熟,多見幾次面之後便會開始交談,第一個談到的話題大多脫離不了各自目前的工作領域。每次被問到我從事哪一行,所教授科目的專長是哪些,不免都要多花一些時間稍微解釋一下,整個對話內容就是我近兩年前寫第一次運動管理專欄中內容的翻版(嗯,可見宣傳還不夠力)。
這回在吧台遇到的沈先生是藝術相關工作者,專門承接一些美術館、藝術相關展覽的規劃工作,可以算是藝術行銷的高手。一開始他宣稱跟我的工作是天南地北,但是當我跟他簡單交換過一些意見跟看法後,他也很快能同意其實藝術與運動行銷差距並不大。
因為運動行銷就跟運動管理一樣,行銷與管理之基本原則與一般產業所採用的並無不同,唯一的差別在於「運動」這個產品的特性是很多產品所沒有的。例如運動可以指有形的產品,如運動鞋、衣、配件、或者各類運動器材;而同時運動也可以是無形的服務,如消費者花錢看一場職業比賽所帶來幾小時視覺感官的刺激、享受高潮跌起的比賽過程、或者與朋友家人度過的快樂時光。
當然唱KTV、看表演、看電影、或者聽音樂會,或許都能跟運動一樣達到相同的目標,都能有娛樂效果,但是運動的穿透力,卻不是一般產業的產品與服務所能匹敵的。因為運動不需語言溝通,可以超越國籍、種族、文化之隔閡,讓全世界最頂尖的運動員同場較勁。這也是為何四年一次的Olympics、World Cup等等國際賽事,讓全世界運動迷為之瘋狂的原因。
所以說運動行銷真的與其他產業的行銷是差不多的,只要能夠充分掌握運動產品的特性,在與行銷策略搭配運用,每個人都可以是運動行銷高手。(原刊於2006-5-13蕃薯藤運動網)
酒精管理
鏡頭第一次帶到是兩位身穿白綠相間衣服的女生,手上拿著綠色的罐裝飲料。乍看之下我還以為是在推銷那個綠色品牌包裝的巧克力飲料,不過想想也不合理,畢竟今天天氣炎熱,就算那是冰的巧克力,喝完也不夠清爽吧。後來,鏡頭又帶到一次我再仔細端詳,我想應該是某「海XX」啤酒。為了證實這個猜測,還特地請在這球隊中工作的學生幫我私下調查了一下,果然不出我所料。
印象中,職棒比賽有賣過啤酒的球隊,近幾年大概只有統一吧。當時他們正好有代理某個美國品牌的啤酒,所以就在自己主場裡賣。其實,我比較驚訝的是台灣職棒至今打了10多年,竟然沒有長期在比賽場中販售啤酒,尤其是夏日時,棒球加啤酒根本就是個絕配,如果比賽打的更精彩,絕對讓人直呼過癮。
球場飲食服務對於職業運動是筆不小的收入來源,啤酒的販售更是其中的大宗,光看美日職棒、職籃、職足等賣的嚇嚇叫的情況就能略知。例如根據相關資料指出,東京巨蛋於舉辦職棒比賽時,平均單場可以賣出兩萬五千杯的啤酒,一杯則是日幣800元,也就是說每場光賣啤酒可以賺進兩千萬日幣,約新台幣五百多萬。所以就以台灣職棒平均一場三千個觀眾來算好了,扣掉不能飲酒的人,一天就以1000杯計算,一杯賣100元,一天也有十萬元進帳。
今天看到電視轉播帶到畫面,老實說我覺得這是個增加收入的好策略,當然我不是鼓吹喝酒風氣,只是任何可以為職業球隊帶來利益的事情應該都可以考慮。不過也幫主場球隊捏把冷汗,因為觀眾進場如果飲酒過量,造成個人或他人的損傷,主場球隊絕對難辭其咎。
所以通常有販售酒精飲料的比賽或活動,對於販售時間、販售對象、飲料包裝、甚至群眾管理上都有明確的規則。例如棒球比賽七局結束之後,就不再販售;且在販售時一定會檢查證件,已防範未成年飲酒。另外,飲料的包裝絕對不用玻璃瓶,甚至避免有鋁罐,免得球迷拋入場中,妨礙比賽或傷及球員。再者,可以主動幫球迷準備計程車叫車服務,以防範酒醉駕車的狀況。我想這類的酒精管理對策,就能讓主場球隊安心販售啤酒,也能為球迷提供更多的服務。(原刊於2006-5-6蕃薯藤運動網)
分好?合好?
記得在之前的專欄裡,曾提過台灣男籃職業化的可行性,以及職業化之後對於台灣籃壇的影響。或許在與籃協或與其他球隊對立的狀況下成立職籃,不能算是理想狀況。但以市場機制的考量,未嘗不是件好事。因為一旦分家,就有刺激、有競爭,尤其在兩軍對峙之際,為了贏得勝利的那方一定得投入一些資源,積極籠絡球迷、加強買氣,間接活絡籃球市場。如果維持現狀,就算球隊有心想要大張旗鼓經營,因為受到制度及主導單位的限制,可能會綁手綁腳,也無法享受到投入資源所獲得的回饋。
不過,最糟糕的狀況會是,如果這5隊聯合起來,最後搞到只是僅止於放話,不能真的拿出破釜沈舟的決心,毅然決然脫離SBL,並投入資金來運作新的聯盟,虛張聲勢的作法只是會被球迷、籃協、及另外兩隊當成笑話。
畢竟這不是第一次醞釀,就以去年為例,報紙寫了幾天新聞就無疾而終。因此,這五隊在表達不滿之餘,得提出具體的作法及策略,才是當務之急。在協商的過程中,五隊要口徑一致、立場一致,縱使最後分家不成,應該也可以聯合五隊的力量,試圖推動SBL的改革。
到底SBL是分好?合好?嗯,或許我的結論是個不沾鍋的說法,但是站在喜愛運動、希望運動產業欣欣向榮的立場來說,只要能夠讓籃壇發展更好的選擇,那就是一個最佳選擇。(原刊於2006-4-22蕃薯藤運動網)
Happy
雖說Happy曾拍過連續劇,但我當時因為演出的主角實在很沒有網球的感覺,所以並沒有看。不過這次聽說特別邀請當今職業女子網壇超級天后 – Maria Sharapova跨刀演出,只花了30分鐘便拍攝完成,才想盡各種辦法一探究竟(嗯,感謝網路的發達及熱請的網友)。
Happy漫畫裡的女主角海野幸,有很高的網球天賦,但是因為家境貧困,不僅父母雙亡,上有一個不務正業的哥哥,及三個未成年的小弟小妹,打算放棄網球在普通高中畢業後到一家百貨公司做職員。這個計畫因哥哥莫名其妙欠債二億五千萬日幣而破滅,在被高利貸窮追不捨的狀況下,海野幸決定進軍女子職業網壇,以贏得獎金來償還鉅額債務。
畢竟看過漫畫,對這齣日劇的情節很熟,所以在欣賞影片過程中一直注意Sharapova是以怎樣的形式出現在劇中。不意外地,她自然是以當今世界女子職業網壇高手的身份在劇中演出,肖像還出現於劇中比賽的海報上,可惜Sharapova只說了幾句謝謝之類的寒暄話,總共出現不到2分鐘吧。
不過話說回來,才一集日劇,就能讓Sharapova以特別來賓身份出現在劇中,不論她有多少戲份,已經是意義非凡。影片的拍攝能想到配合Sharapova到日本比賽的行程,並積極與Sharapova經紀公司協商,促成她能在於劇中出現。有Sharapova拉台收視率,光是影片贊助商例如Vodafone、Coca Cola、P & G等等全世界知名跨國公司,就算花再多成本也眉開眼笑吧。
絕對Happy! (原刊於2006-4-15蕃薯藤運動網)
一流氛圍
先不論第三天的兩場單打能否逆轉劣勢,順利爭取世界組升降賽的資格,徹底提升台灣網球整體環境,創造發展運動的一流氛圍才是長遠之計。所謂創造「一流氛圍」這個想法是來自這兩天到現場看比賽之所聽所見。一流的氛圍包括:一流的教練、一流的設備、一流的選手、一流的觀眾、及一流的運動管理者。
話說一流的設備,台灣絕對是網球拍製造王國,連這次因Davis Cup來台灣的ITF國際網總秘書長,都對於台灣製拍能力讚不絕口,但網球場本身的設備就令人不敢恭維。由於本次比賽場地已經是40年的球場,想到40年這個數字,如果以人的年紀來比喻,算是步入壯年。所以壯年就是多多少少體力下滑,如果保養的不好,偶爾還會出現一些小毛病,可想而知這個場地無法跟上目前國際職業網球比賽標準場地的水準。而且,多年前蓋台北市立體育館時,把本來八面場地縮減為六面,打球的人可是沒少,相對使得耗損率增加,重建是勢在必行。期盼在興建球場時,能先思考網球中心營運的方針及定位,不要花了大錢蓋一個不敷使用的球場,後悔莫及。
至於一流的觀眾,我認為觀眾的平均素質離一流水準還有些差距。雖然這兩天看球的觀眾頗踴躍(哈!或許可以歸功「卡神」跟那位人稱博士「溜鳥俠」的號召),但有些觀眾由於不瞭解網球比賽本身的特性,常常在選手還沒有換邊休息時便起身離開或進場,主審得多次透過麥克風呼籲觀眾坐下,延誤比賽進行,特別是主審都是國際人士,頓時覺得很丟臉。另外,手機鈴聲此起彼落,或者手機交談聲音過大,這都行為都造成其他觀眾及場中比賽球員的困擾。加上天氣炎熱,有些人索性在觀眾席上撐起陽傘,就算大會廣播呼籲也打死不收傘,老實說想看網球就要有不怕曬的功力。
網球專家翁子婷在專欄裡談過不少網球教練的問題,也肯定台灣網球教練的整體素質,所以我想一流教練的數量只要越來越多,這點應該是沒問題。而一流的選手,如果以這幾年台灣男女選手在職業網壇的亮眼成績,沒有人會說台灣沒有一流選手;反而是網球選手的人才庫比較令人擔憂。職業網球選手這條路有多艱辛,或許我無法形容的很貼切,不過可以理解的是想要出人頭地,就得接受來自全世界優秀選手的競爭,而且得不斷的進步,不然一不小心排名很快就會滑落。而且,付出的不是只有時間,還有淚水、汗水、身心煎熬、及隨時可能發生的運動傷害。還有選手的家長得有所覺悟,投入這麼多的心血培養自己的兒女當選手,很可能最後沒有任何成就。
最後談到一流的運動管理者,單就Davis Cup來說,我相信主辦單位已經很盡力彌補一些先天不足的問題,但是今天坐在觀眾席上真替網協捏把冷汗。由於看台位置有限,且出入口只有一個樓梯,只見主辦單位並沒有控制人數,人潮不斷的湧進,主要走道也沒有淨空,萬一發生意外,完全沒有空間可以疏散,我只能跟同行的朋友解嘲說,到時候發生事情我們只能跳到球場裡面了。再者,網協或許應該藉由這次比賽的人氣,創造一些附加價值,例如販售相關紀念商品做為推展網球運動的基金,或者賽會周邊的小活動,讓平時對網球不大關注的消費者多認識網球,只要一些很基本的策略應能創造不錯的效果。
或許我不在其位不知其苦,很多事情並非如想像中的簡單,只能期待有一流的氛圍,就能有Taiwan Open。(原刊於2006-4-8蕃薯藤運動網)
20070313
中國賽車及棒球的二三事
當我坐在台下跟學生一起聽他演講,突然想起當年梁sir(我都這麼稱呼他)是從CBPL的播報起家,所以在電視上看他轉播棒球或者做跟棒球相關的事情,總是這麼對味。真的很難想像他早已投身賽車運動近10年,且經營中國大陸賽車市場快要兩年了。一般人可以理解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到中國大陸發展,但是到中國大陸發展賽車運動,鐵定有不少人懷疑,中國的賽車市場真有這麼大嗎?
畢竟賽車給人第一印象就是「錢堆起來」的運動。我心想中國經濟就算再怎麼起飛,如何跟上資本主義的腳步,總無法瞬間媲美歐美玩賽車的風氣吧!?這個想法才剛在腦子裡轉過,便聽到梁sir說Porsche在中國的銷售狀況,已經在短短三年內達到台灣過去十幾年的年度銷售額;再者,有一回他到西班牙出差,與另外一位同樣來自台灣的伙伴與兩位英國人共同乘車前往目的地,一路上聊的話題不是台灣也不是英國,卻是中國的賽車市場。可以想見中國賽車市場真的不容忽視。
雖然梁sir在中國發展的重心都擺在賽車,但他仍時常關心棒球的二三事,所以藉這個機會談談他所見中國的棒球發展。由於中國爭取到2008奧運,自然取得棒球參賽權,因而積極發展棒球運動。雖然2012奧運將棒球剔除在外,中國並非如外界預測,在2008奧運之後就會停止發展棒球。梁sir認為這次的WBC才是真正的世界杯棒球,而且那些突然於不知名鄉村發現能夠投出160公里快速球投手的電影情節,搞不好很快就會在中國真人上演。哇!聽到這邊不禁替台灣棒球世界列強地位捏把冷汗,因為不久的將來,如果台灣沒有顯著且積極的作法,這可能就會變成事實。
最後,梁sir談到他目前的經營理念:「以熱情啟動、以速度保持領先、以專業創造利潤、以紀律成事」。我想這不僅能用在經營賽車事業上,對於所有想在自己領域發光發熱的人,都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四句名言,與大家共享。(原刊於2006-4-1蕃薯藤運動網)
30年的差距嗎?
不過根據我日本友人的說法,Ichiro所說:「我不只是要獲勝,我要讓看到的人都感到日本贏得漂亮、贏得了不起,我希望讓對方覺得,今後30年都無法打敗日本隊」。事實上在Ichiro說這段話之前,他分享了一個小時候的記憶。Ichiro小時候從電視上看到日本隊與美國隊之間的比賽,當時覺得美國的棒球好強,日本至少差美國30年。所以當這次WBC比賽,Ichiro有機會代表日本出賽,他希望讓對手也能有他小時候看美日對戰的感想那般,肯定日本棒球的實力。
所以不知道是媒體斷章取義呢,還是語言認知的差距,Ichiro壓根沒有說日本棒球的實力超過韓國及台灣30年。不過這個所謂的誤會,反而變成凝聚韓國隊實力與向心力的關鍵,讓Ichiro飲恨。
反觀我們的中華隊,總覺得氣勢上矮人一截,感受不到那股強烈求勝的意志。況且WBC是一場定勝負的國際賽,不像職棒球季那般今天輸了明天可以再來,不見得事前評估所謂的強隊就一定會贏。例如本週的B、C、D組預賽美國爆冷輸給加拿大、古巴被波多黎各提前結束比賽等,都證明球真的是圓的,就算是萬年的爛隊都會有贏球的機率。
經過WBC的歷練,中華隊的戰績與表現可能不盡理想,但是台灣球迷仍是支持棒球發展最大的原動力,相信唯有努力再努力,才能迎頭趕上再度進入全世界棒球強國之列。
還有,雖說不能公器私用,但是為了能完成這個職棒球迷的研究,想拜託支持台灣棒球的球迷朋友到下列這個網站填答問卷,幸運朋友可以抽中簽名球及今年職棒的門票。謝謝支持!http://qqq.cht.com.tw/webform/publish/3767.asp(原刊於2006-3-11蕃薯藤運動網)
運動與廣告
Cami不僅是多年廣告公司資深文案,也擔任過創意副總監一職,所以由她來分享廣告相關的經驗最適切不過。由於大部分的同學對於廣告並不熟悉,我特別請她介紹一些基礎觀念,並搭配運動相關廣告片段。
談到行銷,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電視廣告,可見廣告的影響力之大。其實行銷中所談的4P─產品(product)、通路(place)、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中,廣告只是促銷策略的一種。再者,廣告不單單只有電視,還有平面廣告、網路廣告、及戶外廣告。廣告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煽動人心,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對消費大眾進行溝通、說服、或提醒,直接或間接促成實際行動。
在運動圈裡,Nike絕對是廣告策略運用最成功的代表。Nike在1970年代初期崛起,由於創辦者是運動專業人士出身,所以將Nike定位為專業運動鞋的公司;而且有效利用頂尖運動員代言來賣鞋子,讓了解運動的人去說服消費者買鞋,比其他100個不相關者有效。尤其Nike推出一系列「just do it」的廣告,除了成功建立品牌形象的建立外,簡單而完美的品牌概念,充分掌握30秒的溝通藝術及全球消費者的目光,堪稱一絕。
Cami在演講中不只一次強調「廣告是超級敗家女」。不是想做廣告就做廣告,沒預算的公司千萬別把廣告視為唯一的行銷策略。由於拍一支電視廣告費用動則數百萬,如果找超級明星來拍,那可能得高達千萬的製作費。光是製作費還不行,買電視廣告時段的費用更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如果花了數百萬製作費只播了10次,是完全不符合經濟效益的做法。這讓我想到運動贊助跟廣告的操作十分類似,企業在編列運動贊助的預算時,除了贊助費用之外,還要另外編一筆預算來從事提升贊助效益的相關行銷策略,因為光是只有贊助金,而沒有週邊行銷活動來搭配,贊助效益絕對會大打折扣。
看來運動贊助跟廣告一樣都是敗家女,但是只要有足夠的經費,又能充分發揮廣告或者運動贊助的效益,敗家女一定會變成掏金女。(原刊於2006-3-4蕃薯藤運動網)
英雄出少年
棒球本來是美國人引以為傲的American pastime,但是歷經1994-1995年球季因勞資協商破裂罷工,使得棒球人氣直直落。美式足球有機可趁一舉超越棒球及籃球,取代棒球成為美國人最喜愛的運動。最近看到美國ESPN的報導,談起MLB人氣指數雖落NFL及NBA,但過去25年間也有多項值得一提的創舉。這篇報導特別挑出前25項重大創新─「Top 25 Baseball Innovations」。這些改變包括電視轉播時段的調整、Chicago Cubs夜間球賽、國聯與美聯球季中的跨聯盟比賽、球員禁藥問題等等。
其中一個標題寫著─「GMs younger than the cleanup hitter」,按照字面翻譯是「總經理比清道夫打者年輕」,十分耐人尋味。原來25年前MLB一半以上球隊總經理的年紀集中在六十多歲,因此當時只要能以五十多歲之鹷當上GM,足以稱為「young guy」,更別談擁有華頓商學院或者華爾街的背景。而25年後的今天,MLB有兩支球隊大膽啟用二十出頭歲的GM,四支球隊的GM則皆是三十多歲,另外有14支球隊的GM是由四十多歲的人出任,而且其中不乏擁有深厚商學背景者。由此看出GM比cleanup hitter年輕絕對是千真萬確。
有句諺語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年齡真的會成為職業球隊GM的阻礙嗎?我想MLB球隊的大老闆們,不會隨便把一支價值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美元的球隊交到一個毛頭小子的手上,這些GM們除了擁有過人的學經歷及膽識,GM年輕化正是知識爆炸時代下的產物。會有這個推論因為網際網路的發達也不過是這10多年來的事情,所以過去5年內迅速累積的知識絕對足以與25年前匹敵。在這狀況下,只要有毅力、肯花時間,一個稍稍有聰明才智者,絕對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累積跟25年前那些60多歲GM一樣豐厚的知識。
相對的,知識既然可以短時間累積,GM的淘汰率同時也提高。不難想像這些年輕GM們無不戰戰兢兢,因為後浪很快就會捲過。不過,ESPN的記者倒是很幽默,在結論時寫道年輕GM使用電腦的技巧或許過人,但面對媒體的能力及EQ就不敢恭維。看來「英雄出少年」還得搭配過人的應對進退能力,才能在MLB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勝出。(原刊於2006-2-24蕃薯藤運動網)
缺一不可
除夕這天早上是女單的決賽,由Emily Mauresmo出戰Justine Henin-Hardenne。Henin在比賽進行到第二盤第2局時,叫了一次暫停,並請大會的醫務人員進場諮詢。就在第3局打完兩分之後,Henin因為身體不適只好向主審裁判表示她無法繼續比賽,將冠軍頭銜拱手讓出。
我在電視機前看到這個狀況,腦中閃過幾個想法。首先,Mauresmo職業生涯第二次打入四大賽的女單決賽,而頭次封王竟是因對手棄權,不戰而勝的冠軍頭銜,隨之而來的喜悅恐怕得大打折扣;還有,最錯愕的莫屬全場一萬五千名觀眾,他們可是買了平均一張三千多台幣的門票入場,竟然看到一場沒完成的比賽,應該有不少觀眾會去抗議吧,很好奇主辦單位會如何應對。
如果有收看電視轉播的球迷,應該也有注意到Henin低頭以毛巾蓋著頭的模樣。我想她做出這個決定應該也是迫於無奈,畢竟Henin能夠進入決賽絕非僥倖。前面幾輪輪還打敗第一種子Davenport,還有Sharapova(這個眾多男性球迷的最愛,哈!),這些都證明她絕對具有冠軍的實力。但是有實力,跟真正得到冠軍,對這些頂尖的職業選手來說,還是天堂與地獄的差距吧。
後來Mauresmo接受訪問時說道:"The three main things of the game -- tennis, physical and mental -- they all come together perfectly."。這番話精準的道出網球選手能在職業比賽中稱王封后的必要條件:網球、體能、及心智。看來不管今天Henin是否因傷或因病退出比賽,還是勉強撐完全場輸掉比賽,她都缺少了上述三條件的其中一項,所以Mauresmo以絕佳狀況獲得冠軍,無話可說。
最後,大年初一又逢我週日專欄出刊日,在這邊祝所有蕃薯藤運動網的讀者在新的一年中「心想事成,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原刊於2006-1-28蕃薯藤運動網)
撈過界
這週四在夏威夷Honululu開打的PGA Sony Open,與會的選手裡最引人注目的當然屬16歲的LPAG選手─魏成美莫屬。這是魏成美在三個月前宣布正式轉入職業後,第一個PGA比賽,也是生涯的第四次PGA參賽。在魏成美宣布參賽開始,媒體就不斷以各種方法來臆測她能否通過預賽,很遺憾的,經過前兩天36洞的比賽,魏成美仍以4桿之差,未能進入週末的決賽。
我稍微瀏覽了一些高爾夫運動相關媒體,每個網站的首頁充斥著魏成美的照片,相關報導一條接一條,那些暫居領先榜的男選手們完全搶不到任何版面,我倒是很想知道這批PGA選手作何感想。畢竟高爾夫是講究實力的比賽,數字代表了一切,要能把小白球以最少桿數推進洞裡,那才是真功夫。
記得當時她轉入職業曾發下豪語,要在PGA比賽中與男選手一較高下,甚至打敗Tiger Woods。不知道有幾個人真的把她的話當真,但是以魏成美目前的行徑判斷,她絕對是認真的。唯一令人擔心的是,魏成美一直選擇參加PGA比賽,打不出像樣的成績,又不把LPGA比賽看在眼裡,挑起LPGA及PGA選手的群起公憤,恐怕是遲早的事情。
不過我如果是贊助魏成美的企業、或是比賽本身贊助商,鐵定不介意她到底成績如何,因為只要他一出賽就是充滿了各種話題,媒體爭相報導不說,舉凡電子、平面、或網路媒體,都是魏成美穿著「勾勾」牌的服飾及比賽的名稱,那個效益不是比賽由誰獲得冠軍能比擬的。
職業運動講究的是專業,現今所有男女職業運動中,真正能夠突破所謂性別及體能限制的,Golf或許真的有機會。而且魏成美目前只有16歲,她若還能再堅持10年持續「撈過界」,同時挑戰PGA及LPGA,屆時球技、經驗及抗壓能力絕對能提升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況且有研究指出女生運動員的生涯高峰期,差不多在24~28歲,以她的天分及條件,再加上後天持續的努力,到時稱霸高爾夫世界可能就如家常便飯般簡單。(原刊於2006-1-21蕃薯藤運動網)
鋒起風
我想陳金鋒保證留在台灣打職棒的這一年,對於提振球迷士氣,及加深球迷支持台灣職棒的信心絕對有幫助,不過那是一時的,仍有不少潛在危機。
首先,首當其衝的是球迷大洗牌。曾經聽一個朋友說,他本來是支持興農牛的球迷,但是由於陳金鋒加盟La New,決定轉支持La New。我相信有不少球迷會跟這位仁兄一樣,聞「鋒」變色。這狀況的後遺症極有可能變成,凡跟La New的對戰組合,票房大好,而其他比賽就大壞,對其他五隊來說無異是個威脅。如果球隊本身不積極鞏固或經營球迷,原本的球迷轉支持別隊,根據80/20法則,要重新找回失去的消費者得耗費比維持固有消費者更高的成本,不知道其他球團準備好因應對策沒。
再者,未來球隊和選手協商薪資時,陳金鋒身價效應就會發酵。例如,前陣子報紙提到誠泰謝佳賢,對於自己薪資比不上興農的張泰山,略感不滿。而接下來比較指標變成陳金鋒了,所以下個球季,要是國內某選手打擊率、及各項攻守記錄都直逼陳金鋒,那試問球團這個選手的身價該怎麼定?球團或許能用陳金鋒的旅外經驗及明星球員附加價值來搪塞,但畢竟棒球選手還是看場上表現及數字,到時候免不了要在談判桌上演一場口水戰。幸好現在沒有球員工會,無法集結眾人力量進行勞資協商,要是跟美日職棒一樣有球員工會,那不是口水戰而已,弄到罷工或者封館(lock out)都是有可能的。
最令人擔心的是,放水事件仍未解決。陳金鋒雖答應打滿第一年的台灣職棒,但是只要還有美日職棒隊伍對他有興趣,他仍然不放棄。所以一個球季後再度出走的可能性不是沒有,如果球團只想利用陳金鋒來淡化球迷對於放水事件的陰影,那真的是大錯特錯。放水事件或許暫不見報,但從來沒有銷聲匿跡。這就像一個隨時可能爆發的火山一樣,一旦再發,台灣棒球只會萬劫不復,就算有10個陳金鋒也不救不了。
陳金鋒颳起的旋風,吹的是啥風向,仍有待觀察。至於,台灣棒球能不能乘風而起,真的要看球團老闆們的智慧了。(原刊於2006-1-7蕃薯藤運動網)
經營個人品牌
以個人SWOT分析來說,分析的觀點較常針對專業能力、人際關係、溝通技巧、或者工作績效等等來評估。事實上,這些客觀條件都會因個人留給他人的第一印象,而滲入些許主觀色彩在裡頭;或許你自認為能力平平,但留給別人絕佳的第一印象,一定有額外加分的效果。
上週在課堂上聽到學生報告「魅力行銷」這本書的心得,說到:「無論是別人看你或者是你看別人,基本上都和買菜差不多:只看品牌,不看成分標示」。就連相親也和買菜原理差不多,第一印象多半能主導結果。書中還強調一般人通常以七種方式去看別人,包括:服裝儀容、肢體語言、說話口氣、溝通方式、談話內容、行為舉止、及居住環境。
本書作者還提到,有時「第一印象就是永恆印象」,理由是由於人際的初次互動通常是情緒導向,你很容易就會被貼上標籤。再者,對方往往是「先找預設立場,在自圓其說」。而且很少人會認為自己有偏見,不管是對你有利或不利的。再加上觀念一旦成型,情緒與理性中樞會持續發酵,為這套說詞來背書。換句話說,要趁自己第一印象還沒毀壞之前,先將自己塑造一下。
這讓我想起在Ohio State讀書時,商學院裡一位行銷學的教授在每學期上課時都會對學生提到一個觀念,他說商學院畢業的學生,出社會之後不見得會從事行銷相關的工作,但一定要具備行銷的觀念。因為每個人一輩子中必定會經營一個品牌,那個品牌就是「自己」。一個人的名字就是品牌名稱,個人學識涵養是賦予品牌個性與精神,至於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品牌形象。
其實喜歡運動的人,給人的第一印象應該都不差,因為這些人多半全身都散發出活力,基本上以立於不敗之地。只需要在自己較弱的項目上多加強,通常都能夠在第一印象上無往不利。所以不論你對自身過去一年的SWOT結果如何,經營個人品牌形象這個策略決對是既定之長期目標,希望各位在新的一年中為個人品牌成功加分。(原刊於2005-12-31蕃薯藤運動網)
成功運動員的背後
最近一期的商業週刊雜誌裡介紹國巨董事長,以及亞洲化學副董事長,如何運用資源及企業管理的精神把自己的女兒打造成馬術屆的佼佼者。12月9日在桃園龍潭馬術中心所舉辦的「第四屆亞洲盃國際馬術錦標賽」,三位年僅16歲的美少女不僅拿下團體冠軍,其中兩位還分別得到個人比賽的第四、第五名,使其他參賽國選手都大為吃驚。
馬術運動是屬於早期歐洲皇室的主要運動,由於馬術是由人及動物結合的運動項目,除了個人騎術訓練外,馬匹的挑選及血統,也是影響成績的重點之一。根據報導指出,馬的訓練費、場地費、裝備及養馬費,平均一匹馬一年的開銷在台幣50萬元以上。這個數字與日前主計處公佈台灣今年每人之GDP(國內生產毛額)幾乎相同,由此可見這個運動真不是一般普羅大眾可以負擔的起,絕對是個奢侈的活動。
當然不知內情者會認為這三位選手因為身世不凡,且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能有今日的成績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很多家庭即使有經濟能力支持小孩從事運動,也得家長認同小孩參與運動,願意全力支援,加上小孩長期的努力,才可能有成就。
最令我佩服的是,國巨的董事長陳泰銘用經營企業的眼光,將管理的概念帶入女兒的馬術訓練。他覺得馬要騎好得有三個條件,分別是訓練有素的騎手、好的馬匹與穩當的管理。其中又以管理最重要,因為牽涉到馬的作息及飲食,會直接影響馬匹本身與騎士的表現。所以這位陳爸爸為了雙胞胎女兒的夢想,自己先學騎馬才能跟女兒有共同話題;接著買馬匹、研究養馬的方法、甚至改良飼料。
從這個例子看來,成功運動員的背後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爸爸,更有一套精密、且高效能高效率的管理法則。(原刊於2005-12-23蕃薯藤運動網)
人是最難搞定的
這會兒又坐在電腦前思索本週該寫些什麼好呢?要談小巨蛋被消基會警告的事情呢?還是,前兩天兩支人氣較旺職棒隊伍宣布今年處於虧損狀況?王建民回到北體近距離接觸的感想?又或者是陳信安沒有SBL資格只能打大專聯賽?林英傑與日本職棒樂天鷹隊簽約之啟示?
嗯,總覺得類似的事件好像都提過,問題沒解決的仍然沒解決,而問題發生的原因老是繞著那些相同的事情轉。例如:談到運動市場難以推動,就要歸咎於運動人口及動機不足,或運動設施不足;談到組織運作問題,就是制度及行銷策略不對,或者缺乏專業人才。有時真覺得自己好像錄音機一樣(現在應該說像MP3一樣),不斷在重複同樣的話語,怎麼一點創意都沒有?
不過仔細思量,並非我的談話沒創意,而是會變動或有爭議的事件,特別是在運動組織中,往往都不超出這兩個東西 – 「人」與「制度」。從管理學的觀點來說,牽動組織變革的原因主要來自於「組織架構」、「科技」及「人」的改變,而其中又以人的改變,最難處理。因為組織想要變革,架構及科技上都不會產生抵抗,而人產生的抵抗,其力道與強度往往深不可測。例如:全世界職業運動聯盟中,因為勞資協商破裂而導致球員罷工或封館的,就有美國的MLB、NHL及NBA、台灣的CBA、及日本的NPB,不勝枚舉。
我常在課堂中強調,學習管理學除了深知組織規劃及運作的技巧,最重要的莫過於瞭解人的行為,進而能預測行為。制度規劃得再完善再銅牆鐵壁,可能都擋不住人的破壞力,因為人真的是最難搞定的。(原刊於2005-12-17蕃薯藤運動網)
小巨蛋大學問
週四晚間七點半開始的表演,我大約提早15分鐘抵達小巨蛋。才剛從南京東路及敦化北路交叉口公車站下來,人潮多到不只把中間小小安全島擠滿,還有一堆人站在馬路上等紅綠燈,雖以動用大批警力維持秩序,仍是險象環生。這一幕讓我想起當時位於原址的台北市立棒球場,那時只要遇到龍象大戰,絕對輕而易舉湧進超過10000人,交通大阻塞不說,人行道上停了滿滿的機車。現在雖然機車不見了,但場館腹地仍顯不足,由於主要入口面對敦化北路及南京東路口,那個空間只要散場時同時湧出萬人,擁擠的程度恐怕很容易造成危險。
眼看開場時間已到,至少仍有五成觀眾尚未進場,不知道是觀眾進場的晚,還是下班之後匆忙趕到。突然,全場燈光在無預警情況下全部暗下來,音樂劇就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狀況下開始了。遲了十多分鐘開演的節目,卻仍有近30%的觀眾尚未就定位,導致很多人摸黑找座位,表演的前10分鐘,我得耐著性子忍受干擾,老實說心裡有點不悅,幸好張學友嗓音恢復水準,一開口就中氣十足,稍稍安撫我的焦躁。
後來中場休息15分鐘,節目又再度於無預警狀況下開始,所以啦,又是一堆人來不及就定位,我看節目的情緒因此兩度中斷,只能自嘲說:「反正買最便宜的票,不要要求過高,一分錢一分貨囉!」。
終於,整場表演在將近晚上11點鐘結束,有些心急的觀眾大概怕跟其他人擠在一起,演員都還在謝幕他們已經摸黑匆忙離去。我心想好戲在後頭,搞不好演員或觀眾有驚人之舉,錯過豈不扼婉,不急著離開;況且小巨蛋的出口這麼多,疏散人群的速度應該是很快,誰知道竟然只開了三個出口,大家是在摩肩擦踵的狀況下離場,而且當天有不少電台派SNG車,地上還佈滿了線路,要是有人不小心被絆倒,後果還真的不堪設想。
小巨蛋的規模老實說不算大,因為不少美國大學籃球及冰上曲棍球比賽也都使用相同等級的場地,但目前在台灣無例可循的狀況下,絕對是個大學問。剛完工的場館外表一定是美輪美奐,且硬體上的規劃在完工之後能再著墨的地方並不多,所以能修正的部分多半在場館運作時會遇到的問題,而且問題不會一次全部浮現,得靠每次活動累積的經驗及事件來逐一改善。
運動場館的經營,最難的部分不是蓋,而是完工之後的營運及維持。有妥善的營運計畫才能延長場館的壽命,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浪費。經營團隊一開始必定會面對不少責難,但是小巨蛋能否順利營運,影響未來政府或民間是否願意投入類似場館建造的意願,所以請大家多給予正面的批評及鼓勵,畢竟有好的設施才能帶來一流的比賽及活動。(原刊於2005-12-10蕃薯藤運動網)
Product Placement
在這邊要先自首一下,我個人普遍熱愛所有的運動,任何運動節目多少都會涉獵,但唯獨對於足球,怎麼就是感受不到那種熱度,大概是我不懂足球門道吧,只能看看熱鬧。不過從運動行銷的角度來看足球這個商品,足球擁有橫跨五大洲的人氣,所以市場規模絕對不是問題。再者,足球不僅觀賞的人多,從事這項運動的人從小朋友到一般社會人士皆有,以單一運動受歡迎的程度而論,絕對有資格稱作全球最受歡迎的運動。
「Goal」這部影片的製作人在2003年向國際足球總會(FIFA)提出這個構想,當時FIFA的會長Josef S. Blatter認為Goal影片中所強調的aspiration, hope及 opportunities都與FIFA目前推動足球運動的理念相符,因此同意在拍攝期間提供技術上的協助;加上Newcastle United在場地及人員的配合,所以影片本身場景、人員及足球相關技術等,都有最真實的呈現。
不過我覺得本片的最大贏家應該歐洲某知名運動A品牌,A品牌先以資金挹注影片拍攝,再運用「Product Placement」(產品置入)的行銷策略,贊助本片中所有足球相關的商品。Product placement通常是指行銷者將產品或服務,與特色相符的電影、電視影集、舞台劇、音樂錄影帶、電動玩具、甚至書籍結合,讓消費者無形中接受到產品與服務相關訊息的促銷策略。1982年的E.T.中所吃的巧克力Reese's Pieces讓這個產品銷售額水漲船高,使Product placement這個行銷方式大受業界歡迎,電影也因為Product placement順利找到贊助。
所以Goal片中,Newcastle United本來就是A品牌贊助球隊,片中出現的球員跟教練自然全身上下皆為A品牌;再者安排旗下球星Beckham搭上一角,鏡頭不時還帶一下A牌各款式足球鞋特寫,觀眾就算不想看到、注意到、或者記住這個牌子都很難,因為不知不覺中已經被洗腦了。不過很有意思的是,本片比賽用球是N品牌,由於N品牌是FA Premier League指定用球,顧及影片真實性A品牌也沒辦法硬凹吧。如果真可以換掉N品牌,我想A品牌說啥都會加碼把整部片都包下來。(原刊於2005-12-3蕃薯藤運動網)
Sport Manager versus Manager of Sport
很巧的是,來自美國的學者Dr. Bradley D. Hatfield,正好也在Ohio University拿到運動管理碩士學位,算起來是我的老前輩,所以一談到Ohio University的種種,那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備感親切。
Dr. Bradley在Ohio University攻讀碩士期間,同時也協助學校美式足球隊的訓練,所以本來打算碩士畢業之後就往大學運動發展。但當時就業市場並不好,索性繼續攻讀博士。博士畢業之後,他並沒有放棄要當教練的理想,不過在與University of Maryland面試時,對方問他認為自己稱不稱的上是一名研究者?他回答:「不,我是一個美式足球教練,只是想要藉由瞭解運動心理的知識,來幫助運動員成長」,本以為對方會覺得這樣的說詞根本不夠格進入一個以研究為導向的大學,出乎意料的是面試者反而欣賞他的誠實,且認同這個理念。因此順利找到University of Maryland教職,至今於運動心理學領域中已有相當地位。
由於Dr. Bradley目前研究多著重於腦波與運動心理學相關議題,實在超出我能理解的範圍,所以很技巧的把話題轉到Ohio University運動管理碩士班(哈!怕他發現我很遜)。後來,我們討論到現今美國運動管理碩士課程漸漸走向兩大趨勢,一個是與商學院結合,另外一個則是繼續留在運動相關領域。他說這兩大趨勢養成的人才可分為兩類,第一類課程設計所培養的人才,多半具有極強的商業背景,多半只將運動視為一經營生意的模式,所以稱作「Manager of Sport」;而第二類課程把運動視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而這批人多半具有某些運動科學的背景,例如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化、或運動力學等,此類具有管理能力專才的運動愛好者,則稱為「Sport Manager」。
Dr. Bradley說道他當初其實是以第二類型的人自居,希望能因為了解運動管理及運動心理的運作,來協助訓練運動員。雖然機緣使他遠離教練之路,但是所教過的學生們不乏各階段的教練,從這些學生得到正面的回饋,也是促使他不斷在學術上追求真理的最大動力。
我想Sport Manager或許較不站在營利角度來看整體運動產業,不過職業運動本來就是以營利為目的,有時或許顧不得選手長遠的發展。例如在「Money Ball」那本書中,Oakland A’s在有限資源的條件下,也只能找到一些便宜又大碗,且符合他們經濟效益的球員,所以這批「Managers of Sport」找上壘率最高卻不見得需要有一棒擊沉對方能力的選手,同時算出球隊如果要順利打進每年季後賽之最低勝場數。這種運作模式使Oakland A’s從戰績幾乎墊抵攀升至每年分區前幾名,這樣的結果令其他隊伍不得不重新檢視原本迷信花大錢買好選手的投資報酬率。 至於「Manager of Sport」及「Sport Manager」的優劣,應該是見仁見智。我個人認為無絕對的好,也無絕對的壞(嗯,這說法似乎很不負責任)。決定的關鍵應該在於每個運動組織所秉持的宗旨,再從營收觀點、運動參與者程度、或是社會道德責任等,來作為管理者拿捏策略的準則及考量,這才能真正發揮管理的功能。(原刊於2005-11-26蕃薯藤運動網)
Show your Heart and Soul
後來看到中國時報的一則新聞,談到興農牛的選手張泰山,本次比賽11打數3支安打,且3支安打都是對中國隊打出的;而對上日本羅德及南韓三星獅隊的7打數都沒有安打,使牛隊失去爭冠軍的機會。
報導隨後加上張泰山的話,說道:「短時間要適應投手並不容易,他希望大家「要有常識」,不要太苛責球員。張泰山認為,他自己這趟日本行,比較沒有輸贏的壓力,他是來學東西的,他最注意日、韓球隊中心打者的表現,包括打球表情、心態等方面」。
我不知道有幾個人看到這篇報導,大家的反應又是如何,但我個人看到報導裡「希望大家要有常識」這幾個字時,老實說有點惱怒。一個擁有多項紀錄、身經百戰,且已有10年資歷的職棒選手,面對這樣的狀況,竟然還是以找藉口的心態來面對。我倒還真想請教,那些韓國與日本的職業選手也在同樣的條件下,必須在短期內適應場地、投手等等問題,所以成績不理想最終原因,說穿了就是技不如人,難道還需要球迷有常識,不要苛責球員嗎?
報導隔天與一位參與多年職棒媒體工作的好友談到這件事,她提出相關看法十分耐人尋味。她說台灣媒體比起日本、韓國媒體幸運很多,常常能夠貼身採訪選手,所以不乏看到球員場下的真面目,而台灣的選手有時對媒體說話也不設防,要是口沒遮攔又不經大腦的談論,不小心被登出來的機率實在很高。
不過,比較令人擔憂的是,選手以這種不專業的心態在打球,不完全是選手本身養成過程的問題。得歸咎到台灣整體職業棒球的環境,本來就一直處於經營不專業的情況,制度朝令夕改,就光一個的球員選秀,16年來不知道改過幾次,可以有N次版本。球團對於球隊的經營,不管是投注在球迷身上的,或在球員身上的,常常都有「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想法。
久而久之,反正球員認為關在自家門裡面打,過的去就好。誰知道今年來了個亞洲職棒大賽,亞洲四強一交手,實力、水準、及專業態度,完全一覽無遺。一位在樂天鷹工作的日本友人也說,這比賽對所有選手來說都是考驗,因為球季無形中加長,選手是處於身心俱疲的狀況在比賽,如果狀況不好很正常。但是,我認為「精神力」與「氣勢」的展現,更勝於一切,這些精神層面的東西展現在球場上,絕對騙不了人。因為,sports is all about playing with your heart and soul!(原刊於2005-11-19蕃薯藤運動網)
超級應援團
相信各位親愛的讀者們有人可能心裡開始嘀咕,怎麼上週我在墾丁,這週的時空背景已經轉到東京了,而且沒事不睡覺在做啥?
哈,我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在這裡得先澄清,我絕非故意早起裝認真,實在是半夜驚醒之後就無法入睡,可能是經過昨晚日本千葉羅德隊應援團的震撼教育之後,那個餘震的功效尚未褪去吧,耳邊彷彿又響起陣陣加油聲。
昨天是首屆亞洲職業棒球大賽(Asia Series)在東京巨蛋球場正式開打的,Asia Series的構想是由日本職業棒球聯盟(Nippon Professional Baseball)發起,因此前三年都由NPB負責主辦。但由於地主日本隊的比賽都安排在晚間,第一場開幕戰由台灣興農牛出戰中國大陸代表隊的比賽就顯得乏人問津。
到了晚上五點多,球迷漸漸湧入球場,本來以為千葉羅德隊(Chiba Lotte Marines)在東京的人氣應該沒有巨人或阪神虎旺,票房也應該只是差不多而已。沒想到當我們一行人就定位往外野席望去,白壓壓的一片,外野席早已經擠滿身穿白色球衣的球迷,在視覺上感覺已經是氣勢驚人。我頻頻對坐在身旁的日本友人說,這些球迷真的是非常有組織、自動自發。不過,日本友人並不急著附和我的說詞,反而面帶微笑的說:「不不不,真正的好戲在後頭,羅德球迷是全日本最棒且最難對付的」。
果然,緊接著開幕儀式介紹先發選手及教練上場時,就看到這些球迷全部起立,在每個選手名字唸完之後隨即發出一聲既整齊又宏亮的歡呼聲,那時感覺自己雙眼的不自主變大(可能連嘴巴都不自主的張開),萬萬沒想到發自成千上萬人的肺腑之聲,能如此撼動人心,那絕對不是敲打加油棒的聲音能抗衡的。
更驚人的是,隨著比賽的節奏及狀況,每個人都能跟的上鼓聲變換口號,七局上半結束按照慣例唱隊歌,我想羅德隊能四連勝拿下今年日本職棒總冠軍不是沒有原因,打者還沒站上打擊區就已經聞風喪膽,更不用談說可以打的好,難怪羅德球迷是全日本職棒最難纏的,因為還沒真正跟羅德隊交手得先接受球迷的震撼教育,尤其是羅德成千上萬的球迷站起來跳動那刻,只能用「我的天阿!」來形容。
建議想到日本看棒球的朋友,如果你沒有特別的喜好,不妨看看羅德超級應援團的表演,絕對讓你值回票價。(原刊於2005-11-11蕃薯藤運動網)
運動再造城市
一般而言談到運動,傳統的想法認為與體育老師、職業運動、或者運動俱樂部經營有關。然而現今運動產業的發展,另有一股強大的勢力走向將「城市」(city) 與「運動」(sports)結合。例如,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讓本來被認為是貧窮、髒亂、及犯罪率高的Atlanta,徹頭徹尾的改變市容及形象。又如2000年的雪梨奧運,讓澳洲這個本來不居重要地位的南半球國家,瞬間在國際社會中享有一定之知名度。這些都要歸功於主辦賽會的城市,成功利用運動賽會來規劃城市未來發展之藍圖。
很諷刺的是,這些成功結合城市與運動的案例不盡然是當時高層決策人士理性思考下的結果,反而常常都是非理性,且非常的倉促。Dr. Harada在演說中舉了四個日本的例子,其中一個是2001年秋田的世界運動會,當時秋田市市長並無主辦的意願,在凹不過世界運動會會長強力邀請下才願意主辦,沒想到這個比賽竟然由日本NHK全程轉播,不僅受到觀眾熱烈的迴響,也為秋田市帶進將近200億日幣的收入。
Dr. Harada在演說中強調,不管任何城市在決定舉辦國際賽會之決策過程是理性或非理性,一定要衡量城市本身的特色與能力,針對適合的國際賽會做最充分的準備,才能在申辦賽會時擁有絕對的優勢。所以他身為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JOC)爭辦2016年夏季奧運黃金計畫主要成員之一,大力整合產官學三方資源,進行可行性及概念性分析,讓JOC在理性考量之下決定申辦奧運;並且將原本只以日本首都東京申辦的層級提升到由全日本共同運作。至於日本能不能成功申辦2016奧運得等到2009年才能分曉,不過日本JOC能夠有這樣的開始,真的令人期待。
目前高雄市及台北市都將在2009分別舉辦世界運動會及聽障奧運,兩個同為奧運家族的國際大型賽會對北高兩市長遠的發展絕對是一大利多,除了軟硬體的建設之外,定能帶來某種程度的經濟效益;然而如何有效藉由運動賽會帶動城市發展、提升國際形象、整合社會資源及力量、甚至城市再造,對兩個主辦單位來說將是嚴峻的考驗。相信唯有準備再準備,才是邁向成功的不二法門吧!(原刊於2005-11-5蕃薯藤運動網)
A Championship Ring Never Comes Easy
在這邊要跟大家分享我在兩軍對戰前,瀏覽美國運動相關網站看到的一則報導有關Jeff Bagwell (Astros)及Frank Thomas(White Sox)。熟悉MLB的球迷對這兩位球員應該都不陌生,兩人除了同為球隊指標性人物、各項紀錄的保持人,難能可貴的是兩人自從1989年選秀之後就沒離開過原隊,以目前交易頻繁的MLB球員市場,當屬異數。
巧的是,這兩位sluggers同年同月同日生,且擁有多項近乎相同的紀錄(見表),但是這些記錄堆起來的價值顯然比不上一枚冠軍戒指。因為,Bagwell今年球季初肩傷嚴重幾乎無法出賽,為了能保有萬一Astros進入季後賽時還能出場比賽的那一絲絲希望,毅然決然在球季中進行手術,就打算不能上場守備,總還能上去當個代打,為球隊略盡棉薄之力。與Bagwell一起奮戰多年的隊友Craig Baggio,也在接受訪問時談到每年春訓時,兩人談論的話題都是繞著如何讓Astros打入World Series,可見Bagwell對於獲得世界大賽冠軍有多渴望。
至於Frank Thomas可就沒有Bagwell這麼幸運了,眼尖的觀眾應該有看到White Sox在美聯封王那刻,Thomas是穿著全身黑色便服出現在球場上,而不是球衣。Thomas跟Bagwell今年一樣,同受運動傷害之苦,所以只能坐在觀眾席看著白襪隊一步步邁向冠軍之路,而他卻不能參與其中,對於一個運動員來說這肯定是個比死還要痛苦的折磨;更何況Thomas還得擔心明年能否續留White Sox,絕對是雪上加霜。
其實有很多成就非凡的職業運動員生涯擁有多項傲人的紀錄,但就是少了那枚冠軍戒。所以,今年World Series不管鹿死誰手,Bagwell跟Thomas總有一個人要傷心,這就是運動的現實面,因為他們都知道 a championship ring never comes easy,除了實力之外,還得有那麼一點點運氣吧。 (原刊於2005-10-21蕃薯藤運動網)
Frank Thomas Jeff Bagwell
生日 5/27/1968 5/27/1968
守位 DH/1B 1B
選秀 1989 1989
MVP 1993、1994(AL) 94、96、97、99(NL)
年資 16 15
全壘打 448 449
明星賽 1993-1997(AL) 94、96、97、99(NL)
2005打數 105 100
立足台灣放眼全世界
對任何一個運動選手來說,能夠挑戰更高水準殿堂應該會非常的興奮,畢竟平日辛苦訓練無非為了能夠打的更好、跳的更高、或跑的更快。但是,個人條件或個性能否適應離鄉背井的種種不便,那才是能否持久的最大關鍵。還記得去年年底我訪問目前在日本中日龍隊打球的陳偉殷,他曾表示過要當職業選手,第一個基本條件是「能耐寂寞」,至於語言、文化差距等等那都還是其次。
當然,閉門造車絕對不是迎頭趕上世界運動舞台的方式。正如幾週前網球專家翁子婷談到國內網壇吹起出國風的問題,她認為選手出國訓練只能收到短期效果,對於長期實力的提升並不見得有太大的助益,反而應該是提昇國內教練的素質與水準。我非常同意翁子婷的看法,畢竟高素質的教練越多,能影響選手的人數及層面也相對變多,人才培育的工作才可以源源不絕,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目前,不光是台灣有潛力的運動員到國外發展(棒球、高爾夫等),世界各國頂尖運動員也都選擇在國際運動競技舞台發揮。這些選手不僅球技好,為自己賺進大把鈔票,在資訊無國界的帶動下,影響力更是驚人。例如,Tiger Woods就因為他的身世背景及球技,被譽為能夠影響全世界五大洲的風雲人物。還有王建民今年在紐約洋基隊的表現,讓他這個出生於台灣的選手成為紐約地區各大媒體報導的焦點。
身為運動員如果遇到能夠登上世界運動舞台的機會,倒底應該要三思而後行或者義無反顧的投入?我想是見仁見智。但不論身在哪裡,都應該要有「立足台灣放眼全世界」的胸襟,相信有了這樣的眼界才能有更上層樓的信心與決心。(原刊於2005-10-15蕃薯藤運動網)
熱情
我十分能體會很多人為何會有這個疑問,尤其是那些要投入時間讀相關領域,又得花不少銀子付學費的人,總得知道這個投資報酬率好不好(嗯,不過我當時到美國讀碩士及博士時,壓根沒想過這個問題)? 如果真要我擠出一個yes or no的答案,老實說我完全無從回答起。無從回答的原因並非不想負責任,因為不論我說前景一片看好或者前景一片低迷,對與錯的機率可能都差不多。所以,我每年在課堂上都說:”In my mind, I am pessimistic, but in my heart, I am optimistic.”(我腦裡悲觀,但是我心裡樂觀)。
週三跟三位目前在運動產業實務界中做的有聲有色的朋友聊天,由於熟識多年他們多半能暢所欲言,心裡由衷的感激。他們的外表經過歲月累積或許有所改變,可能頭髮少了點、白了點,或由於工作忙碌瘦了點、胖了點,但是他們多年來對於運動的熱情絕對是有增無減,熱度也沒有降過,仍是持續發燙中。跟他們談話時,都不禁會量量自己的熱度能不能跟他們匹敵。
這三位都是從最基層的工作做起,在各自專業領域中投入超過10年時間,如今已是頂尖的佼佼者,且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帶領著一批人不斷往前衝。我深信他們對運動的「熱情」是繼續堅持下去及更上一層的最大原動力。所以,呼籲想要進入運動產業的人,在投入之前可能得先測試一下自己對運動的熱度,如果不夠熱不能持久,可能撐不到開花結果之時,那更別談投資報酬率了。(原刊於2005-10-7蕃薯藤運動網)
翻滾吧!男孩
這部片子記錄一位教練在宜蘭縣羅東鎮公正國小帶著七位小男孩苦練體操的過程,並在2003年拿到全國國小體操團體金牌的故事。片中的金牌教練是曾獲亞運體操金牌的林育信教練,恰巧就是「翻滾吧!男孩」導演的哥哥。導演想要拍這部片的原因是替哥哥與他訓練的小選手留下珍貴回憶,因為有一次回家整理舊相簿時,發現一張哥哥小時候與體操隊同學參加比賽後的合照,當年的這批小選手們只有少數幾位還留在體操界。如今哥哥選擇回到母校,培訓一群與當年照片中年齡相仿的小男孩,似乎是為了延續小時候未完成的夢想。
片中七位小男孩從幼稚園大班到國小二年級不等,加入體操隊後,天天接受教練最嚴格的訓練,有的孩子堅持下去,有的中途退出,堅持下去的孩子在體操中找到自信,比賽時屢獲佳績。能有這樣的成果除了平時的訓練及教練全心全意的投入,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家長們的支持與配合。片中家長們在接受訪問時,可以聽出他們雖不捨小孩有時因接受訓練而受傷,但他們能體諒教練的苦心,深知沒有嚴格訓練是無法出人頭地的道理。
林育信教練據說剛開始不願意出現在影片中,直到最後才接受訪談,聽到他訴說自己在體操路上跌跌撞撞的過程,可以感受到體操真的改變了他的一生。不過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他談到教練與老師的差別,他認為老師是站在推廣與教育的角度,所以無法嚴格要求學生一定得達到某種程度;但是教練就應該要為國家訓練出能代表國家出賽的選手,為國家爭取最高榮譽,因此對選手要求嚴格是有必要的。他由選手轉任教練所展現的使命感、企圖心及決心,從這席談話就可以得知。
後來他補了一句話說:「一個國家要強,體育一定要強。」,影片看到這邊我都快要飆淚,真的感動到起雞皮疙瘩。如果這批小朋友能持續對體操的執著與熱情,加上家長全力的支持,相信在教練專業指導下,10年後揚威奧運場絕對指日可待。
翻滾吧!男孩。(原刊於2005-10-1蕃薯藤運動網)
Super Agent
今年暑假我在美國看了不少類似節目,Spike TV推出的“Super Agent”(超級經紀人)令人印象深刻。Super Agent中的主角Shaun Cody是來自南加大(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全美明星防守線衛(All American defensive lineman),由於即將投入NFL選秀,需要一位經紀人來幫他取得一紙合約。
這個reality show將他尋找經紀人直到選秀那天的過程拍成8集電視節目,一共有9位具執照的經紀人參與整個過程,在每一集節目中Shuan會給這批經紀人一個特別任務,讓他們展現協商溝通技巧、評斷球員能力技巧、及與球員的家屬朋友相處狀況等等,每集節目的尾聲Shaun會選出一個淘汰者。
到了“Super Agent”最後一集,Shuan從最後三位決選者中挑出最適合擔任經紀人的人選,並當場簽下一紙經紀約。由於簽下經紀約的隔兩週就是2005 NFL選秀日,這位由”Super Agent”中挑選出來的經紀人Harold,立即著手協助Shuan投入選秀。選秀當天Shuan的家人及朋友都聚在洛杉磯的一家餐廳看選秀直播,Harold不時以行動電話與NFL選秀現場人員聯絡,後來Shuan終於在第二輪選秀中被Detroit Lions挑中,實現Shuan進入NFL的美夢。
這個節目忠實呈現一位想要進入職業運動殿堂的選手,在選擇經紀人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考量,還有經紀人在爭取球員經紀約前所做的努力。職業選手,特別是在美國,沒有經紀人的斡旋常因不瞭解自身權利,及缺乏法律常識爭取不到較為合理的待遇;反觀,經紀人要在如此競爭的環境中爭取到好選手,沒拿出點真本領也很難混下去。
國內目前職業運動員雇用運動經紀人的比例偏低,球團老闆們通常也不願意與經紀人談球員合約,因為他們認為經紀人會因個人佣金問題故意哄抬球員身價,但是站在維護球員權利的立場,經紀人不僅能幫球員談合約,甚至可以幫球員尋求贊助、做理財規劃,所以運動經紀人在職業運動裡仍有存在的必要性。(原刊於2005-9-23蕃薯藤運動網)
國際無車日
1998年9月22日,法國土地規劃及環境部門發起一項全國性運動 ”In Town, Without My Car!”,全法國有35個城市響應這項活動,城市居民也大力支持;而歐盟的委員會及公共環境董事會也意識到歐洲各國汽車過度使用問題的嚴重性,決定在經濟及政治上支援這項活動,順勢將每年的9月22日訂為「國際無車日」。
台北市首次響應國際無車日活動是在2002年9月22日,今年是第四年。先由市府前面對仁愛路的廣場往總統府的方向出發,一路騎到總統府前小南門圓環,再轉往愛國東路到華江橋與台北縣的車友們大會師。心想有警察開道,再加上交通管制,應該可以無憂無慮;但是當我騎過仁愛與敦化南路圓環時,感覺越來越不對,由於每個人的騎乘速度不同,例如有小朋友是以輔助輪騎乘,有人溜直排輪,甚至有人拿菜籃車拖著狗跟著走,車隊拖很長不打緊,幾條東西向主要道路都因為長時間交通管制而大塞車,沿路都可以感受到那些不耐煩汽機車駕駛們的怒意。
果然,到了萬華區西園路時,有一台小轎車為了趕時間正準備要強行通過,但被警察攔下來,這位駕駛便開始與警察對罵。說真的,我不怪這位生氣的駕駛,因為這個活動雖具美意,但確有瑕疵。除了車隊拖的過長造成台北市交通大亂之外,騎乘者安全的考量、及騎車基本知識的宣導都嫌不足。例如,騎乘路線中有兩段上下坡,其中一段上坡路線還蠻陡的,有一些小朋友或者體力較差的人會中途上不去被迫跳車,由於車道窄且自行車又多,一不小心就可能會造成撞車或摔車事件。
另外,不少來參加活動的人可能覺得有交通管制,就可以慢慢騎、在路邊停下拍照、或者蛇行,但他們沒考慮到這些行為在真正以自行車為代步工具時,幾乎是不允許的,不但造成自身的危險,還讓汽機車駕駛者對自行車騎士產生反感。
大台北地區近幾年在規劃自行車專用道、及提倡自行車活動上都有一些成效,但為了使自行車騎乘能受到城市居民更多的支持,繼續打造一個更棒的騎車環境,還是要靠自行車騎士們的努力,遵守交通規則、注重自身安全。(原刊於2005-9-18蕃薯藤運動網)
凌晨一點九分
八月底US Open一開打,姊妹倆每天花很多時間看轉播、討論網球,越接近看球的日子越期待能看到誰的比賽。當James Blake在男子單打第三輪擊敗Rafael Nadal時,我們開始祈禱Andre Agassi能順利闖過第四輪,因為9月7日星期三就能看到Agassi與James Blake的對決。沒想到真讓我們盼到,隨然我不是第一次到US Open現場,但是能看到本次賽會最受矚目的比賽,以及我最喜歡的球員Agassi,仍是異常興奮。
星期三(9/7)晚上的比賽是七點開打,大會一直等到晚間六點才讓持有夜間場次球票的觀眾入場,只好犧牲看第一場夜間比賽的部分時間,到中央球場周邊逛逛。USTA National Tennis Center的硬體設備跟1998年我在媒體中心當工讀生時並無多大差異,唯一的變化是球場從今年開始變成綠底藍色,據說這個顏色讓球員及觀眾能更清楚的看到球。至於周邊的飲食、商品販售、及贊助傷的活動,倒是比多年前熱鬧許多,但價格實在不便宜。
前一場女單八強比賽接近尾聲時,觀眾席的人越來越多,可以容納約2萬3000名觀眾的Arthur Ashe Stadium至少湧進超過九成的觀眾。從我們的座位往下望,雖然那顆小小的網球只剩下一個小點,也看不清楚球員的臉,仍不減我們的興致。
不過,第一盤及第二盤Agassi的表現並不如預期,到了第三盤前段,Agassi還被破發球局,不少觀眾已經提前離席,我也開始有點心浮氣躁。索性要我妹把她的棒球帽反戴,看看能不能有奇蹟出現。沒想到Agassi在全場觀眾的加油聲下,連續追趕三盤,在第五盤Tiebreak中以8:6取得最後的勝利,那一刻真的是很感動,這絕對是看電視轉播無法感受到的氣氛。
比賽一結束抬頭看到球場的鐘已經是凌晨一點九分,雖然還要開一個多小時的車才能到家,但是能親眼目睹這場高水準的比賽,並替Agassi加油吶喊,再辛苦也值得。一想到這裡嘴角忍不住上揚,帶著滿意的微笑步出球場。
It's all good!(原刊於2005-9-10蕃薯藤運動網)
小聯盟大驚喜
巧的是,我還拿到四張免費box seats(就是離球場最近的那區),因為有個朋友上班的公司每年會買Columbus幾支職業球隊(MLS - Columbus Crews, NHL - Columbus Blue Jackets, Columbus Clippers)及Ohio State足球季票作為員工福利,讓員工輪流去看球。反正他從來沒到現場看過棒球,就邀請他一同前往,我也能免費入場,加上免費停在球場旁的指定位置,一舉三得,哈!
期待多日的比賽終於來臨,特地做了海報拿到現場,交給一堆朋友再三叮嚀他們要記得在每局王建民走下投手丘時拿起來加油吶喊,誰知道王建民只投了三局就下場休息了,頓時有點失望;沒想到過沒多久,連接球場大螢幕的攝影師到我們這區來,一堆人立即拿起海報又吼又叫,果然讓我們登上大螢幕約20秒,小小彌補只看到王建民三局投球的遺憾。
姑且不論看到王建民幾局投球,小聯盟的比賽,尤其是三A等級的絕對是物超所值。首先是,球票便宜。最貴的球票一張美金9塊,台幣不到300元,而最便宜的是一張美金5塊,台幣約160元左右,全部都是內野座位,而且會不定期推出促銷活動。例如,女士日女生看球只要1塊錢美金,又如比賽當天Clippers推出一個活動,一輛車最多塞10個人只收10塊美金,所以平常一張5塊美金的票只要1塊錢。不過,說真的要找一台可以塞的下10個人的車還真不大容易。
另外,主場球隊會不斷推出促銷活動,例如Clippers最著名的就是”Dime a Dog” ,球季中挑幾場非假日比賽,推出一份熱狗夾麵包只要一角美金的活動。我記得幾年前第一次看Clippers球賽就是衝著這個促銷活動來的,賣熱狗的攤子大排長龍,每個人手上都捧一堆熱狗夾麵包,再買杯冰涼的飲料或啤酒,邊欣賞球賽邊享受食物,夏日晚間最佳享受。
反觀,大聯盟的比賽實在是有點貴,上上週我到Cincinnati Reds看比賽,買一張票12塊美金坐在球場最上層的位置。球場一瓶小寶特瓶飲料4塊美金,啤酒則是6塊錢,所以對一個一家四口的家庭來說,停車、球票、場內飲食、及買紀念品,一次花掉上百美金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根據許多研究指出,大部分去看球的觀眾不是死忠球迷,而是所謂的”average fan” ,這些average fan重視的是整個比賽過程中帶來的享受、服務品質、及娛樂性。而目前不少小聯盟的比賽都能提供不亞於大聯盟等級的產品給消費者,且價格又便宜許多,對消費者來說小聯盟可以稱的上是best buy。再者,小聯盟官方網站指出,過去這幾年小聯盟吸引的觀眾數,已經不在MLB之下。例如,2004年球季,累計近三千九百九十萬人次的現場觀眾,這個數字是台灣總人口的1.7倍,夠驚人了吧。
喜歡看棒球的觀眾,如果預算有限也不一定非得看大聯盟,因為小聯盟球賽常讓人有大驚喜。(原刊於2005-9-3蕃薯藤運動網)
Mission Impossible
Little League World Series創辦1947年,至今已有59年歷史。台灣在1969年首次代表亞洲參加比賽直到1996年為止,共參加27屆的比賽,贏得17次冠軍頭銜。面對這樣的紀錄,難怪身為棒球強國及Little League創辦國的美國不得不想點辦法扳回劣勢,採取嚴格的規定令台灣在短時間中無法調整,不得暫時放棄參賽。不過很諷刺的是過去八屆中,美國也只拿過兩次冠軍,其他六屆冠軍則分別由日本(3屆)、墨西哥、委內瑞拉、及Curacao(荷屬庫拉卡島)獲得。
在八月二十日California對Kentucky的比賽,California的投手飆出單場18次三振的比賽,最後比數是7比2;同時打平由來自台灣嘉義朴子陳昭安在1979年所創的紀錄。負責電視轉播的ESPN還特地把陳昭安的紀錄秀在螢幕上,那時坐在電視機前的我有種與有榮焉的感覺。
兩三天之後,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天意,台中市某市長候選人要幫陳昭安爭取金氏記錄的消息也出現在台灣新聞。當下引發我的好奇心,要把這個記錄好好查一下,到底是陳昭安厲害還是今年剛打平記錄這個投手厲害?(我心裡想一定是來自台灣的選手厲害,這還用說嘛!)
在找尋記錄的過程中,看了很多歷年相關報導,令我想起多年前在Ohio University讀碩士時,常常因老美質疑台灣以超齡球員參賽的問題跟他們唇槍舌戰。言歸正傳,根據我調查結果,這個近乎不可能的任務是陳昭安在1979年8月24日中華隊對義大利隊時所締造,當時陳昭安三振對方所有打者,投出無安打、無得分、無四壞、無上壘的完全三振比賽。陳昭安的表現幾乎是少棒賽中空前絕後的投手紀錄,所以連義大利隊以0比18落敗後仍向他道賀,全場觀眾也在賽後起立鼓掌,大會紀錄人員並將該場比賽紀錄送給陳昭安留作紀念。
所以啦,就說這個加州投手根本沒的比,陳昭安的紀錄才是mission impossible!(原刊於2005-8-26蕃薯藤運動網)
夏天就是要有看不完的網球才對
從2004年夏天開始,US Open主辦單位美國網球協會(United States Tennis Association, USTA)把為期六週橫跨北美10個大城市的11個賽事與US Open做串連,將整個系列名為”US Open Series”。
這樣的賽制對球員來說不見得是利多。既使US Open Series有一些鼓勵球員參賽的額外積分及獎金制度,很多選手仍為了US Open大賽保留體力,只選擇其中一兩個比賽參加。因為能夠連續參賽一個半月的選手真的不多,尤其是目前職業網球選手的水準及比賽強度高於以往,不只是比技術、耐力、及意志力,更要有絕佳體力。再加上這幾年ATP及WTA在積分及排名的規定更新頗多,迫使得選手必須參加更多比賽才能在排名及積分上維持,很多人都認為這是造成選手受傷比率提高,及職業生涯縮短的主因。
就像本週在Cincinnati舉辦的男子比賽,Agassi本來答應參賽,但因在前一站Montreal歷經多場激烈拼戰體力耗損不少,只好在與Nadal的決賽結束之後,只好以專心準備美國公開賽為由宣布退出Cincinnati的比賽。Agassi還特別自Montreal到比賽現場,親自跟主辦單位道歉並開記者會對外說明退賽原因,也算是給足了面子(真不虧是我最愛的Agassi,好個一代球王的風範!)。
不過,根據官方網站發佈的消息指出,去年首度推出US Open Series就有驚人表現,包括:一百五十萬現場觀眾人次、一億兩千六百萬電視觀眾人次、及一千五百萬網路點閱人次;而截至今年八月初,同期的比賽相較去年,在現場觀眾人數、電視轉播收視率、及現場實況轉播時數上都大幅上揚,尤其ESPN、CBS、NBC Sports、及The Tennis Channel等合作媒體都有超過50%的收視率成長。
這些數字對主導整個策略的USTA來說絕對是振奮人心。因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北美洲運動產業市場,不管是職業運動聯盟、大學運動、甚至這兩週打得火熱的小聯盟棒壘球世界賽(Little League Baseball/ Softball World Series),都無不想盡辦法能夠擠進新聞版面或尋求合作的媒體,以便能順利兜售贊助。所以,USTA能出面整合北美洲網球的資源,包含媒體、職業網球兩大協會ATP和WTA、及賽事主辦單位,對於網球運動的提升、其相關事業的發展、及加強與贊助商的互動都是一大助力。
US Open Series的成功,主要在於USTA將相關的上游、下游、及平行單位統整,共同包裝並推出整體行銷策略,在11個男女賽事都冠上US Open的品牌,這樣的產品比起單一比賽,對觀眾、媒體、及贊助商來說都更具吸引力,也充分發揮串連的效果。或許很多人會認為USTA是這整個環節中的大贏家,但是我覺得熱愛網球的觀眾才是最大贏家;因為過去網球的轉播時數少時段差,現在卻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廣告一旦好賣電視媒體轉播意願高。
美國的網球迷們有看不完的網球,真令人羨慕,夏天就是要有看不完的網球才對阿!(原刊於2005-8-20蕃薯藤運動網)
冠軍一定得財大氣粗嗎?
暑假正是MLB打的最火熱的季節,賭定晉級的球隊只要維持勝率即可,以便迎接10月份季後賽的來臨。反觀幾支爭外卡的球隊就顯得戰戰兢兢,例如,這幾年季後賽常客的紐約洋基隊,今年戰績不如預期,只能跟Oakland Ahtletics爭外卡,偏偏這幾天戰況不理想,主力投手Randy Johnson也受傷,弄得洋基隊老闆George Stienbrenner頻頻跟媒體放話。
記得有一次聽到洋基隊教練Joe Torre接受訪問說道,Stienbrenner在球隊連敗之後打電話給他,Joe一拿起電話就聽到老闆一陣怒罵,但是Joe認為老闆絕對有生氣的理由,畢竟花一堆錢請他們打球,是為了要贏而不是連敗。這證明Stienbrenner對「贏」的重視,因為他曾在訪問中說:” Win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my life, after breathing”,一個除呼吸之外只在乎輸贏的老闆,應該夠殺吧。
不過Stienbrenner在生氣自己錢花的不值得的同時,應該要先自我檢討,因為花大錢買冠軍的迷思搞不好他是始作俑者。Stienbrenner在1973年買下洋基隊之後沒多久,MLB就有自由球員(free agent)制度,Stienbrenner則是首批在自由球員市場交易的球隊老闆之一,當時他給Catfish Hunter還有Reggie Jackson兩紙大合約,球員身價似乎被過度哄抬。所以從1970年代至今,仍有人把球員薪水暴漲的過錯怪在Stienbrenner頭上。
但今年截至目前為止(2005/08/11),攤開MLB美聯戰績,或許「Big money = winning」這個迷思能被打破。傲視群雄的芝加哥白襪隊,全隊薪資總額不過是洋基的1/3(見表),;而目前在外卡戰中領先的Oakland A's也只用了洋基的1/4薪水。萬一今年洋基沒打入季後賽,Stienbrenner鐵定會氣瘋掉,而第一個工作不保的恐怕是Joe Torre。
許多支持王建民或者洋基的球迷,對我的觀點可能反感,但是MLB整體球賽品質日漸低落是個不爭的事實。球員薪水不斷攀升,球隊經營成本跟著水漲船高,原本以球員技術為主的比賽,漸漸變成是金錢導向;財力雄厚的球隊往往能以重金禮聘明星球員,而沒錢的球隊只能選不受財大氣粗球團青睞的選手。沒錢沒選手戰績就差,球迷跟著流失不打緊,地區性轉播權也賣不出去,不少球隊都在這種惡性循環的狀況下經營,真的是慘斃了。
再者,羊毛出在羊身上,老闆花錢買選手,球迷只好共同負擔成本,球迷看球成本也跟著大幅增加。如果球隊要贏球、拿冠軍的方法是不斷砸重金買選手,這樣真的好嗎?答案見仁見智,但是對MLB整體發展、及球迷的荷包而言,多少都是傷害吧。 (原刊於2005-8-12蕃薯藤運動網)
2005年MLB球隊的團隊薪資與排名
1. NY Yankees 205,938,439
2. Boston 121,311,945
3. NY Mets 104,770,139
4. Philadelphia 95,337,908
5. LA Angels 95,017,822
6. St. Louis 92,919,842
7. San Francisco 89,487,426
8. Chicago Cubs 87,210,933
9. Seattle 85,883,334
10. Atlanta 85,148,582
11. LA Dodgers 81,029,500
12. Houston 76,779,022
13. Chicago Sox 75,228,000
14. Baltimore 74,570,539
15. Detroit 68,998,183
16. Arizona 63,015,833
17. San Diego 62,888,192
18. Florida 60,375,961
19. Cincinnati 59,658,275
20. Minnesota 56,615,000
21. Oakland 55,869,262
22. Texas 53,891,258
23. Washington 48,581,500
24. Colorado 48,107,500
25. Toronto 45,038,500
26. Cleveland 41,830,400
27. Milwaukee 40,234,833
28. Pittsburgh 38,133,000
29. Tampa Bay 37,975,067
30. Kansas City 36,881,000
資料來源:ESPN單位:美元
或許是籃球再度職業化的時候了
陳信安這個薪水讓我忍不住拿起計算機好好的算了一下,別說其他籃球選手無法比較,連職棒目前最高薪的彭政閔都難以項背。以月薪來看陳信安是41萬6667元,而彭政閔是30萬元;若是以SBL及CPBL賽季來算,SBL一季每隊出賽30場,所以陳信安每出賽一次的出場費約16萬6667元,而彭政閔出賽數100場,則一場只有約3萬6000元,陳信安每場出場費高出彭政閔約4.6倍。再說比賽時間,籃球絕對低於棒球,況且籃球選手不需像棒球選手得風吹日曬加雨淋。所以陳信安這紙合約,真的是a really good deal!
東森這波挖角行動,改變了目前台灣籃壇生態。首當其衝的是裕隆這個40年老字號,在同意陳信安離隊後24小時內,允諾旗下球員重新調整薪資,並開始採行合約制;而其他球隊則是相繼砸下大錢保住主力戰將。不過,在各隊試圖保住球員免於被他隊挖角的同時,台灣籃球界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再度職業化的可行性,因為我認為台灣男籃一直都有職業化的條件。
首先,有非常穩定的觀眾基礎。以這兩年SBL培養出來的觀眾數看,幾支人氣頗望的球隊轉入職業,再加上妥善經營球迷,觀眾群方面應能繼續維持。再者,籃球一直是台灣運動人口最多的運動項目之一,相信有職業籃球後,可以把職業選手及業餘選手確實分級,帶動籃球運動的廣度及深度,吸引有潛力的選手投入這項運動。
從成本面看,經營職業籃球的成本遠低於棒球。不僅場館取得容易,營運費用也比棒球低很多,且每隊球員人數少,所需的器材、設備、及球員個人裝備,也都比棒球便宜不少。另外更重要的是,目前台灣有兩家有線電視台投入球隊的經營,相信在球賽、球員、及賽事報導上,應會大力宣傳,這對於願意投入職業籃球經營的企業,或者贊助商都是利多。
唯一需要擔心的是不要重蹈多年前CBA封館的覆轍。願意加入職業籃球的隊伍必須要有共識,職業運動雖講求競爭,但遇到重大決策或者訂定典章制度時,主政者必須拋開私心,以維護聯盟中所有球隊之共同利益為前提,能拋棄成見、同舟共濟的職籃才真正能長久。
台灣職籃的重生,需要眾人的智慧,但絕對令人期待。(原刊於2005-8-6蕃薯藤運動網)
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由運動產業發展藍圖來看,職業運動就像站在這個金字塔結構的頂端,向下一層是大學或業餘的競技運動,再往下是一般的休閒運動、及位於金字塔底部的學校運動教育;而頂端的職業運動員發生問題,尤其涉嫌賭博或使用禁藥等事件,顯示基層至職業的運動員人格養成出現漏洞。因為強調運動道德、運動員之社會責任等,都有助於運動員在面臨外在誘惑時,做出正確的決定。
如今再爆球員涉賭事件,對台灣棒球發展的衝擊是多方面的。例如,家長們再也不會無怨無悔培養自己的小孩成為運動員,因為一再發生的運動弊案,包括職棒選手涉賭事件、高中棒球選手打放水球等,使運動員的形象及社會地位降到谷底,誰還想成為遭人白眼的運動員呢?
再來,本來與職棒結合的企業,可能也不再投入任何資金贊助。企業結合運動的目的大多是想藉由運動本身清新的形象及曝光效益,順勢拉抬企業本身的品牌及知名度。這下好了,本來九年前爆發過賭博事件的職棒,好不容易翻身,如今醜聞再度重演,應該沒有企業願意跟沾著污名的職棒擺在一塊兒,所以職棒被視為拒絕往來戶將指日可待,怨不了任何人。
或許只是少數人涉入賭博事件,又或許是受黑道脅迫才出於無奈,問題是行為發生與否仍出於個人的選擇;但棒球是團隊的運動,少數人錯誤的行為仍得由全體來承擔責任,只要是職棒圈的一份子都得背負這樣的責難。一旦罪證確鑿,或有更多人被揪出,必定引發連鎖效應,甚至導致球隊母企業宣布解散,屆時職棒可能會走入歷史,下台一鞠躬。
不過,最無辜的應該是這批無怨無悔、死忠兼換帖的球迷。他們為自己心愛的球隊或球員,拋頭顱灑熱血,不惜花錢買相關商品,買票進場加油,結果換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欺騙跟傷害。我深信球迷的信任及熱情是有底限的,真不知道職棒憑什麼要求球迷再給他們一次機會。
兵法上說:「置之死地而後生。」,一旦身陷絕地,不得不拚命,反能轉敗為勝,打開生路。台灣職棒算來即將身陷第二次絕地,既使拼命就能轉敗為勝嗎? 嗯,至於答案,我連想都不敢想。(原刊於2005-7-28蕃薯藤運動網)
Even Harry Potter Knows…
Harry Potter剛紅時,並不會特別想買書來看,不過第一部小說拍成電影時,倒是有進電影院去一探究竟。真正擁有第一本Harry Potter英文版小說是2003年6月到溫布頓時,每天搭地鐵往返於倫敦市中心與溫布頓之間,沒事就是偷看英國人通勤時都做啥事,恰巧正逢Harry Potter第五集出版,很多年輕人,特別是男生白人(這真的是認真統計之後得出的結果),人手一本Harry Potter。不禁想著,這個讓Rowling一夕之間成為英國富豪的Harry Potter到底有多迷人?在好奇心驅使下,便於倫敦車站的書店裡買了生平第一本Harry Potter。
這回新書在7月16日上市之後,媒體就揭露書中重要情節,引起書迷反感,尤其很多等候中文翻譯版的讀者,頓時覺得失去樂趣。不過,在這邊要先跟書迷們抱歉,得談一點點Harry Potter的情節,因為我真的覺得Harry Potter作者Rowling一定是個酷愛運動,且有極佳的運動家精神者。
會做這個推測的理由如下,第一,作者在魔法的世界裡創造了Quidditch這個運動,而Potter在進入魔法學校後,就成為Quidditch的高手。第二,在每一集的內容中都會提到這項運動,還強調Quidditch在魔法世界裡是一項極為風靡的職業運動。而且,Potter在這一集裡成為Gryffindor 的Quidditch隊長,負責選隊員、安排練習等事務。
最妙的是,Potter為了鼓勵Ron能在第一場比賽,出戰死對頭Slytherin時重新拾回自信,在賽前設計Ron喝下一杯飲料,讓他以為裡面已經有讓人幸運的藥「Felix Felicis」。結果,Ron在比賽時果真非常神勇,攔下Slytherin所有的射門,而Gryffindor也因Harry最後抓下Snitch而獲勝。
賽後,Harry跟Hermione坦白說,飲料裡根本沒有任何添加物,因為他知道,幸運劑是禁止使用於任何形式的競賽、運動賽事、考試、或是選舉。Harry只不過利用了一點運動心理學的原理,讓Ron誤以為自己擁有喝下幸運劑之後的good luck,不僅克服心理的障礙,在比賽裡也充分展現。
要再次跟Harry Potter的讀者抱歉,透露了一些情節,但想藉著書中的故事告訴大家,連Harry Potter都知道運動講求的是自我努力以發揮極致,並非外來藥物所能造就,充分展現運動家精神及氣度。活在現實社會中的大人們,若不知道運動道德,那真的就有一點遜了。(原刊於2005-7-21蕃薯藤運動網)
20070312
A Classic Wave on Swilken Bridge
當他緩緩走至橋中央,把左腳跨在橋墩上,舉起右手對大家揮手致意,臉上的微笑及那心領神會的眼神,讓媒體有充足的時間拍照,而球道旁的觀眾報以如雷掌聲及歡呼,畫面還不時帶到他的太太及家人。後來,Nicklaus還特別請同組的球員及桿弟,在橋上與他合影留念,充分展現一代宗師的風範。雖不能親臨現場,但光從電視看這個畫面,就有莫名的感動。
我個人對Nicklasu則是有一種不可言喻的崇拜及親切感,因為他不僅是Columbus, Ohio的人,也是俄亥俄州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的校友。由於Nicklaus成名之後,不忘回饋鄉里,固定捐款給學校。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為了感念Jack Nicklaus的貢獻,興建The Jack Nicklaus Museum,還特別將博物館前的路命名為”Jack Nicklaus Drive”。相信任何來自那個地區或者讀過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的人,多少都會因為與他有這種關連而感到驕傲吧。
順便跟大家分享一個Nicklaus的故事,我在課堂上聽過教授說,他在校時是商學院的學生,大四下學期的最後一科期末考,正好與一場極重要的高爾夫比賽撞期,授課老師便問他說:「你要選擇打高爾夫,還是選擇留下來考試拿到學位呢?」,Nicklaus毅然決然的表示要去參加比賽。沒想到那次比賽他拿到生涯中極重要的一次冠軍,從此轉入職業高爾夫球界,再也沒有回到學校來完成學位。那時聽完這個故事覺得Nicklaus真有決心,因為一般人應該不是這麼選的。
課堂中聽來的這個故事不可考,只能說是個有趣的傳聞。但現在想想,如果當時他選擇學位,而不是高爾夫,那豈不是錯失了成為20世紀最偉大高爾夫選手的良機呢?我想沒有人會知道這個答案,但是他站在Swilken Bridge上那個經典的姿勢,應該足以讓人回味一陣吧。(原刊於2005-7-17蕃薯藤運動網)
業餘的奧運還是比較好吧
會不會是國際奧林匹克總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主席羅格(Jacques Rogge)被死忠棒球迷謀殺了?(哈!應該不會啦!但總要幫棒壘球支持人士出氣,只好拿他來開個玩笑囉!)
據報導指出,Rogge早在2002年就提出要把棒球、壘球及現代五項運動由奧運項目中除名,然後加入高爾夫及橄欖球。但是那時遭到其他會員的強力反對,所以並沒有舉行投票表決。後來,他在每屆奧運後皆針對各單項運動進行評比;並主張夏季奧運要維持28個項目、301面獎牌、及10,500名參賽選手,除非有現行運動項目被剔除,不得加入新的。
上個月IOC評鑑小組公布一本厚達265頁的報告,以33個評比標準來診視目前的28個單項運動,及申請加入的5項(包含高爾夫、橄欖球、空手道、squash及roller sports)。這下子有了評鑑報告,加上羅格極力主導下,會員們也只好同意投票表決。雖然IOC對外宣稱秘密投票,沒有人知道各會員國投票結果,但棒球被除名並非始料未及。
因為奧運自從開放職業選手參加後,NBA、NHL、WTA、及ATP這些職業聯盟都有好手參加,就屬MLB最不捧場。這也不能怪國際棒球總會辦事不力,上述幾項職業運動賽季與夏季奧運衝突都不大,且MLB正逢球季中後段,我想沒有一個MLB老闆會放棄爭取季後賽資格,而放球員去打奧運,更何況球員萬一受傷,後果無人能負責。再者,MLB選手使用禁藥的情形,眾所皆知,美國奧會就算強力斡旋讓MLB球員參加奧運,萬一發生選手沒通過藥檢的窘境,那不等於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沒有人會笨到這麼搞吧。
不過,IOC是不是該考慮把「業餘」(amateur)這個字眼,重新放回奧運規章內?因為,以運動發展的藍圖來看,業餘與職業運動本質及目的並不同。奧運應該被定位為業餘選手的最高殿堂,選手表現為的是超越顛峰及挑戰自我,不是為了名利。而職業運動,選手表現是為了賺錢及娛樂觀眾。硬將兩者混在一起的結果就是,選手使用禁藥比例高、主辦奧運城市舉債度日、為爭辦奧運賄賂其他會員國等等,這樣子的奧運真的比較高明嗎?
我的看法或許陳義過高,但總覺得業餘的奧運還是比較好吧?!(原刊於2005-7-9蕃薯藤運動網)
鼓勵運動但不要造成歧視
報導中指出黃志雄立委非常支持此計畫的推動,願意大力協助相關法令政策的制定與修改。校長及體育老師代表持有條件性贊成的看法,而學校教授代表認為應該先釐清影響體適能的因素,以及體適能與升學主義或是城鄉差距等等的相關性,在蒐集相關證據之後再做考量。
唯一持反對意見的是家長代表,他們認為目前教育政策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什麼科目不好就考什麼科目,沒有一個長遠宏觀的規劃,只會變成讓考試領導教學,而實施體適能納入考試計分(加分)徒增學生負擔,對於建立良好體適能反而沒有幫助,不如增加體育課時數較實際可行。
我個人認為將體適能納入考試計分(加分)的政策根本完全不可行,因為政策本身就是一種歧視。如果以體適能的基本五要素(心肺、柔軟度、肌耐力、體脂肪、及肌力)來說,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基因、遺傳、甚至運動能力本來就有差距,且有時不是靠後天努力就能拉近差距。再者,有些人因先天上的缺陷,不能夠從事運動,這些人將會被摒除在外,造成不公平的現象。
更何況個人是否從事運動,應出於自由意志,不該作為評斷能力的標準。而體育課納入學校教育也是站在教導的立場,如果將體適能納入考試計分(加分)的項目,這個共產主義社會有何不同。
這讓我聯想到今年大學指考的考生舞弊事件,考生作弊是因為母親「望子成龍」心切,希望兒子能考取國立大學,才要求兒子「配合」作弊。如果真要實施體適能考試計分(加分)的政策,那是不是會有考生父母想出更多怪招來加分。這絕對會是全世界的笑話,真的拜託你們不要鬧了,千萬不要讓鼓勵運動變成歧視。(原刊於2005-7-2蕃薯藤運動網)
Henman Hill
熟悉網球的球迷一定知道,網球四大公開賽中的中央球場(Center Court),都會優先安排給大會的種子球員出賽。就拿Wimbledon來說,由於此時的倫敦約過九點之後才會天黑,因此所有的比賽都由中午開始,中央球場則是下午一點開始,除非陰雨延賽才會提早,通常每天中央球場的最後一場比賽都是重頭戲,除非特殊狀況,而英國選手Tim Henman大概就是這個特殊狀況吧。
記得2003年Wimbledon,Tim Henman一路打到八強,每次出賽都是安排在中央球場,而且一定都是當日的最後一場。很幸運的,在他第三回合出賽時,我終於坐進夢寐以求的中央球場看比賽。全場觀眾的情緒隨著地主球員Henman的表現起伏,不時可以聽到從觀眾席上傳來’Come on! Tim’的加油聲,而無法坐進中央球場的觀眾就會坐在「Henman Hill」看著場外大螢幕幫他加油。Henman Hill 這個座落在整個全英草地網球俱樂部(The All England Lawn Tennis Club, AELTC)北邊的「Henman Hill」,原本的名稱是Aorangi Park。但從1994年Henman首度在Wimbledon出賽之後,每年這裡總是擠滿了為他加油的球迷,所以「Henman Hill」的名號不逕而走。Tim Henman在中央球場雖然,每年Henman都享盡地主優勢,總能在觀眾爆滿的中央球場比賽,但Wimbledon自1936年之後,就再也沒有任何地主選手拿過冠軍,所以Henman既使有特權,但背負全英希望的壓力,恐怕無人能夠想像。其實,我更想知道那些在Wimbledon與Henman對戰選手們心裡的想法,因為他們打敗Henman,等於是跟全英國人作對。不知道會不會有瘋狂球迷,因此有報復行為。哈!我想不會吧!(原刊於2005-6-25蕃薯藤運動網)
合併真能整合資源嗎?
根據體委會的架構,未來的體育大學將設運動教育、競技、舞蹈、科學、休閒管理五所學院,下面設8個研究所、21個學系。另外,為整合國內體育教育資源,目前位於桃園之國立體育學院現址將會是未來體育大學北校區,而左營國家運動園區則是校本部與南校區;並設置北部及東部移地訓練中心,希望藉此提升國內體育選手之競爭力,爭取2008年甚至2012年奧運有好的成績。
看到教育部跟體委會對於三所體育學院整併成體育大學的遠景,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樣是抱持著樂觀其成的態度。但是,這條整併之路走起來應該不會太輕鬆。首先,要解決國立體育學院的反對聲浪,因為該校為升格體育大學努力許久,其實前陣子已經得到教育部認可,只等行政院通過,沒想到政策急轉彎讓升格之路受挫,相信任何一個學校遇到類似狀況都無法輕言接受。所以,教育部跟體委會應該對國立體院做出合理且誠懇的回應,以免日後整併過程因無妥善解決之前的問題而有延誤。
另外一個較大的癥結,可能會出現在台北市政府及教育部之間能否達成共識。畢竟台北體院的經費來源及管轄權都隸屬於台北市,而國立體院及台灣體院則是由隸屬中央政府的教育部控管,兩者在制度及運作上都有差距,如果不能在運作機制上做適度的調整,例如,行政系統、會計系統、校務運作等等,如果純粹為了符合高層期望所作的整併,那真的不如不併。
我覺得整併就跟結婚一樣,除男女雙方的結合之外,還有雙方家族的結合,如果兩造不能取得共識,互相尊重對方的習慣、禮俗,吵翻天甚至鬧到解除婚約的大有人在,就算順利結合婚後紛紛擾擾,只能說是一種折磨。況且這次是三校整併,複雜程度相對更高,所以能否建立三校及兩個主導單位之間暢通的溝通管道,及相互尊重、取得共識將是台灣體育大學能否順利產生的重要關鍵。
整併是為整合體育資源,將其發揮至最高效能,如果合併遭致反效果,削弱整體實力,那還是不必浪費時間跟精神,只會把原本的狀況弄得更糟糕而已。(原刊於2005-6-18蕃薯藤運動網)
台北人滿幸福的
重點是,我怎麼會把自己搞的這麼疲憊呢?話說一週前,跟另外一位鐵人三項自行車項目的戰友約好了,本週六下午一點鐘從基隆河五號水門出發,準備騎乘基隆河左岸的自行車道。說好了風雨無阻,所以便依約前往。從觀山開始、途經大佳、迎風,還經過此次台北市國際龍舟賽的現場,但是到了圓山之前,因河濱車道部分路段尚未完工,只好由林安泰疏散門出來,騎乘一段市區的路,再從基隆河左岸的承德橋堤坡道進入。
接著,我們經過百齡橋河濱公園、及社子島,眼看著跟另一幫人約的時間就快到了,決定省略往基隆河及淡水河匯口的那個路段,直接從社子島接到大稻埕,也就是延平河濱公園。就在經過大稻埕碼頭的河濱車道自行車出租服務站時,低頭望一下我的計程器,才發現我們已經騎了將近20公里。
心想上回鐵人三項的40公里都能完成,今天輕輕鬆鬆騎覺得頗能勝任。稍事休息之後,繼續沿著淡水河經過台北、忠孝、中興、華江、萬阪、華翠、光復等大橋,最後到華中橋跟相大師一家人集合。誰知就在一干人等出發再度前往大稻埕碼頭,不到2分鐘,傾盆大雨,外加閃電打雷,根本來不及閃避,10秒內全身濕透。
眼看這場雨短時間內大概不會停,站在車道邊淋雨也不是辦法,只好先到華中橋網球場躲雨。一等就是一小時,本來引擎全開的肌肉,已經完全僵硬不打緊,就連好了90%的感冒似乎有復發的跡象;更慘的是,華中橋的位置十分尷尬,就算要冒雨騎回家,也得先繼續沿著淡水河往前到永福橋的自來水園區,再從台灣大學那邊經大安公園回到市區。
真的,那時已經很想隨便攔一輛車,央求司機把我連車載人送到家門口,不過一想到此舉實在是沒有運動家堅持到底的精神,還是咬著牙往前騎。才一出網球場就遇到一大攤積水,只能牽車涉水而過,且水深及膝。實在是夠狼狽了,還遇到這種路況,忍不住小小咒罵起來。後來,勉為其難的騎到大安森林公園附近自行車店,身為我多年好友的店長馬上籌措乾淨的衣褲,讓我得以順利坐上計程車回家。至於車子,我自然是丟給他代管了。
累歸累,還是注意了一下今天到底騎了多遠,怎麼才40公里,奇怪,好像騎了一輩子的感覺。先不論今天過程如何,但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深深感受到有河濱自行車道的台北人,真是蠻幸福的!(原刊於2005-6-11蕃薯藤運動網)
瘋子
課是安排在下午五點到七點的時間,但我從來沒到過板橋縣立體育場,還是提早出門免得遲到就失禮了。前面那堂運動傷害防護與急救課的講師我正好認識,索性先坐在教室後面,看看上課情況順便瞭解學員的反應,才十幾分鐘的時間,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相關知識的渴望及熱愛飛行傘運動那股勁。當場決定投其所好,把授課方向稍做修正,省略那些刻板的定義跟解釋,儘量談一些實務上可運用的觀念。
另外,還趁機跟承辦的主委偷偷要了一份學員名單,以便瞭解學員的背景,這樣待會兒講課就較能打成一片。看看名單發現這批人的年齡分佈於30到58歲間,來自台東、桃園及台北分會的成員,且都是社會人士、醫生、老闆、上班族...等,很特別的是裡面還有一位居住台灣多年的日本人、一對夫妻檔、及一位女眼科醫師,組成份子十分多元化。
剛開始上課為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先將個人運動的經驗稍做分享,從最近挑戰鐵人三項的鐵三角自行車談起,再說到夏日的衝浪、冬天的滑雪板,及平日最愛的網球。語畢,底下學員開始七嘴八舌說道,他們自己本來也是從事各項活動,但是自從進入飛行傘的領域之後,其他運動都不夠看。反正,一說到飛行傘這檔事,大夥的眼睛都亮起來,死忠愛好者就對啦!
目前飛行傘運動在全世界發展不過20年,從事的人口約200萬人,在台灣真正持續從事者約幾百人,曾經體驗過的約萬餘人,所以就全台灣人口比例來算是不到千分之一;而適合從事飛行傘的地點全台灣約有15個,一套飛行傘價格約10萬到15萬不等。他們都迫切的想知道如何推行飛行傘運動,但根據這些數字及實際狀況來判斷,我不諱言的說,這項運動跟很多休閒運動一樣,皆是小眾市場,加上價格的進入門檻,及大眾對於飛行活動安全的考量,在推廣上自然會有一些阻力。
聽到我這席話,學員們難掩失望之色,不過就在這堂課近尾聲,有一位學員舉手說,他認為我最適合從事飛行傘運動,因為我的體能絕對沒問題,既年輕又敢挑戰極限(不管他說的是真是假,還挺受用的,哈!),馬上留了電話,當場做起個人推銷,請我務必要去體驗一下。先不論我個人體驗之旅是否實現,對這群可以為飛行傘運動拋頭顱灑熱血的「瘋子」,我是打從心底佩服,祝福你們每次飛行順利成功。(原刊於2005-6-4蕃薯藤運動網)
Get Your Hands Dirty!
記得我曾在之前專欄中提到杜拉克對於個人志向訂定的看法,除了藝術家、醫生、工程師等與特殊性向有關的職業,有很多人在20多歲時都還搞不清楚自己的方向。所以,想藉這個機會給已經、想要或即將進入這個領域者一些小小的建議。
首先,運動管理是一門社會科學。並非自然科學裡一成不變的運算程式,也絕非遙不可及的rocket science(老美用這個來比喻事情不像讓火箭升空那般困難)。運動產業的運作跟整個社會脈動息息相關,因此學習運動管理的重要關鍵在於,掌握及熟悉運動產業及市場動向,並將書本中所提相關的理論及原則加以印證及討論。所以,掌握市場動向的基本功,就是每天要花一點時間關心國內外體壇大事。
另外,運動管理絕不是紙上談兵的科學,任何理論、原則或概念,不能實際運用或無法從基層做起的都是空談。很多人誤以為在運動產業中工作是件酷的事,因為常常可以看到運動明星等。我得澄清一下,光鮮亮麗的外表其實是無數汗水的累積,尤其辦活動或比賽,不僅工作時間長,還要面對一堆瑣碎的事務,或忍受近乎無理消費者的怒罵,所以運動產業其實是服務業,需要有高度的服務精神及耐性。
記得,我在Ohio University 碩士班第二年到奧蘭多迪士尼運動中心實習(Disney Spots Attractions, Orlando, FL),剛去的第一個月,不僅沒有休過任何一天假,每週平均工作時數高達100小時。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當時我是怎麼辦到的,但仍慶幸自己能在那個環境中接受磨練,迅速在幾個月內累積賽會活動的相關經歷,絕對值得。
如果你覺得自己對於運動有絕對的熱誠,願意以這行為職志,那請你「Get your hands dirty!」,把握任何可以累積經驗的機會,苦幹實幹不怕將雙手弄髒,這就是邁向成功的不二法門。(原刊於2005-5-28蕃薯藤運動網)
臨時抱佛腳
至於為何有這樣的結論,話說六天前接到一通電話,詢問我願不願意臨時遞補這週六在花蓮舉辦的「2005來去洄瀾國際鐵人三項菁英賽」,其中鐵三角接力賽40公里自行車項目。剛開始很猶豫要不要答應,雖然我剛買一部腳踏車,但絕不足以應付比賽,更何況在完全沒練習的狀況,豈不是有勇無謀。後來凹不過他的熱情邀請,再加上那一點點對於個人運動能力的自傲,輸人不輸陣就給它來吧。
所以勒,接下來的幾天就跟無頭蒼蠅一樣(還失眠幾天,真丟臉!),四處詢問鐵人三項的自行車應該怎麼騎,應該再添購哪些裝備,沒想到自行車相關裝備零零總總加一加,要是稍微高檔一點可以弄個十多萬,種類之多令人咋舌。在經濟效益考量下(還有,我可能經過一次就可能再也不玩了),很保守的只買了自行車褲、車鞋、跟無線碼表,也花掉我幾千元大洋。
星期六起了個大早,直衝火車站趕在比賽前三小時到達,一抵達鯉魚潭才知道那些真正的高手,個個裝備齊全而且老神在在的樣子,心想,完蛋了,我不僅車子遜,還是個新手上路的菜鳥,這下要是騎最後一名不是丟臉丟到家。更扯的是,幫我載車子的人居然遲到,讓人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幸好趕上檢錄,不然直接失去比賽資格,那我豈不賠了夫人又折兵(報名費、裝備、交通費…..you name it)。
終於,比賽登場,跟我同隊的游泳選手實在是太厲害了30分鐘內就把1.5公里游完,替我爭取了幾分鐘的額度可以讓別人追過,誰知道就在短短的10分鐘內,大約有100個人從我身邊呼嘯而過,我就低頭看看自己的登山車,唉!這次真的只好認了,接著就是一連串這輩子知道的咒罵、幾字經(包含英、日、中、台語),暗自發誓騎完這次不是換車就是這輩子再也不騎了。
這次鯉魚潭自行車騎乘台丙9線,一段上坡一段下坡,來回三趟,剛開始騎是下坡所以感覺還很輕鬆,誰知道才剛接近第一折返點就有人摔車,救護車接著就來,馬上警惕自己只要騎完全程不摔車就功德圓滿。誰知道一騎到上坡路段,簡直從天堂跌入地獄,整個過程就在三次進入天堂,又三度跌入地獄中完成,雖然一度興起放棄的念頭,但一想到在接棒區等我的同伴,說啥也要撐下去。
成績一結算才知道,要是我改騎公路車狀況完全改觀,不僅可以登上成績榜還可以贏得一筆為數不小的賭金。在此奉勸各位,如果你真的要投入某項運動,投資裝備絕對是必要的,還要對運動器材科技的研究作深入瞭解(這是相大師交代要寫的),至少不會輸在起跑點,跟我現在一樣怨嘆阿!(原刊於2005-5-21蕃薯藤運動網)
腦袋經濟學
傳統經濟學認為,人是在理性的狀況下,做出對自身最為有利的決定。而腦袋神經學目的在結合人類腦部活動和經濟行為兩種研究,試圖透過對大腦的研究,解釋影響人類經濟行為的決策過程可能是情緒。報導中談到,畢竟經濟活動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腦神經經濟學勢必得將行為的互動也列入研究範疇,因此距離這個學說實用化的階段仍待努力。
但目前對於腦部反應主宰消費行為這個區塊,一些研究案例指出消費行為有可能是腦袋裡神經運算的結果;例如,某醫學院研究人員對67名受試者進行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品牌實驗,蒙上眼睛讓所受試者喝這兩種可樂,全部的人都認為百事可樂好喝,但在拿下眼罩且看到商標再喝的情況下,有3/4的人認為可口可樂比較好喝;且腦部掃瞄發現受試者在看到可口可樂商標後,腦部掌管記憶的兩個腺體突然變的非常活躍。因此,研究結果指出既使百事可樂在味道上佔有優勢,但在廣告及品牌的建立上並沒刺激到消費者的腦部。
要是消費者行為真如預期是掌握在腦部反應,那根據人腦運算過程所制訂的行銷策略,豈不是無往不利、戰無不勝?一想到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只要看到經過計算的廣告或者促銷活動,絕對無法克制情緒上的反應而傾家蕩產購買,不禁讓人起雞皮疙瘩。難怪,腦神經經濟學的研究已經吸引多家企業投入大筆資金。
既然,腦神經經濟學極有可能解釋我們為何生活更富裕卻不見得更快樂,或者品牌及廣告如何刺激腦部活動。我很好奇有沒有人研究過要怎樣才能刺激人類的腦部,讓他們選擇去從事運動?或者,植入一個晶片啟動人類的運動天賦?因為,運動被證實能夠降低憂鬱或多種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國家可因為人民皆積極從事運動而減少健康醫療方面的花費,這樣腦袋經濟學實用價值及對於人類的貢獻將會空前。(原刊於2005-5-14蕃薯藤運動網)
不逢時的初登板
為何我說王建民的初登板來的不是時候勒?第一個理由是無天時。因為王建民是在美國時間星期六(4/30)下午一點鐘的比賽中出場,也就是台灣時間的星期天(5/1)清晨,而台灣並沒有任何一家電視台願意轉播,只能期待報紙以平面照片呈現。又日報的截稿時間通常是晚上十點左右,所以整個比賽過程是來不及在日報刊登的,只能由晚報做主要呈現。但畢竟日報閱讀率比晚報多出許多,這樣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初登板在相差12個小時的狀況下,就顯不出真正的價值。
第二個理由是無地利。本想說王建民初登板完,接著星期一(5/2)的日報或許可以做一些後續報導,來彌補一下球迷的需求。誰知道偏偏就在星期天發生某藝人自殺身亡的消息,由於發生地點在台灣,新聞取得容易,平面及電子媒體自然瘋狂報導。若兩個事件重要程度相同,在投資報酬率的考量下,不需耗費高成本又八卦的藝人自殺新聞,自然成為重點。
最後一個理由是無人和。我想大多數平面或電子媒體的新聞統籌者,應該都不是做體育新聞出身的,在選擇新聞優先順序的考量下,為了衝高收視率,必定會選擇較為麻辣的藝人自殺新聞,這比大聯盟初登板來的聳動許多。不要說電子媒體每個整點都要重複一次,連平面媒體在這幾天的後續報導也都以相當大篇幅的方式處理;甚至還扯出一大堆恩怨情仇,弄得簡直就跟豪門恩怨那類的連續劇沒兩樣。
最令人納悶的是,媒體一直報導的是自殺事件這種對人生不負責任的態度,反而不是王建民挑戰全世界棒球最高殿堂的正面價值,難道不麻辣不八卦的新聞就沒人要看嗎?唉!到很想弄個全民大公投來解決我的困惑。
但不管怎麼說,王建民不逢時的初登板還是在無天時、又無地利、更無人和的狀況下結束了。(原刊於2005-5-7蕃薯藤運動網)
TAWS
目前,女性運動員能在國際運動舞台上擁有一席之地,事實上是經過幾個世紀鍥而不捨爭取的結果。在古希臘時代,甚至有人得犧牲生命來換取參與運動的權利。直到1900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才准女性參加,到1924年才真正開放女性參加奧運。
儘管現代奧運開放女性參與至今逾八十年,但世界性女性體育組織成立才不過十年。起源是1994年,有來自世界84個國家的政府和非政府代表,在英國布萊頓集會通過在體育界爭取男女平權的「布萊頓宣言」;國際奧會才在隔年1995年推動成立婦女與運動工作小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Women and Sport , IWG)。
縱使全球之女性意識逐漸在各行各業覺醒,不過體育界長期壓抑和排擠女性卻是個不爭的事實。就連美國這個所謂運動發展強國,體育行政之決策權大多仍掌握在男性手裡。但國際體育組織和體育活動,面對女性要求平等對待聲浪排山倒海而來之下,已漸漸正視女性的權益。
反觀,台灣運動史上多項第一都是由女性運動員所創下。例如,網球女將劉香谷拿下亞運史上第一面獎牌、第一項世界紀錄是田徑女傑紀政的百米競速、奧運率先奪得獎牌的是女子射箭團體賽、及跆拳道女將陳詩欣踢下奧運史上第一金等,都在在顯示台灣女性在國際運動舞台上傲人的實力。而諷刺的是,國內各項運動的發展反倒是偏重男性。
既然台灣體育重男輕女的現狀如此,期待「台灣女子體育運動協會」能真正帶領台灣女性爭取在體育運動的平等權利。在TWAS積極辦理全國及國際性女子運動競賽及活動之下,大幅提昇國內女子運動水準,讓台灣女性運動員能不斷的寫下更多台灣運動史上「第一」的記錄!(原刊載於2005-4-30蕃薯藤運動網)
全民認養棒球隊
合併案宣佈隔天,誠泰球團召開記者會公開聲明球團營運正常運作,不會受合併案影響。並且強調誠泰COBRAS職棒隊自更名以來,在整體戰力、形象及知名度都顯著提昇,因此誠泰銀行與誠泰COBRAS職棒隊間之合作關係,應不致有太大的變動。
儘管這份聲明或許能削弱合併案所帶來立即性的衝擊,例如,球員的心態、球迷認同度等等,但是新光金跟誠泰銀的說法卻頗耐人尋味。因為,新光金雖說願意概括承受至明年年底,其實只是個緩兵之計,反正明年再多花個7000萬元,盡一下社會義務,之後就在商言商任他們宰割。而誠泰銀說約滿之後交由新光金控決定的說詞,等於是先撇清關係,意思其實說日後要是新光金決定不續約,那也非誠泰銀行之本意,反正已經被併購,也沒主導權,只能對廣大的球迷說:「抱歉,對不起,非出己願」。
職業棒球隊的經營不光是出7000萬元就能搞定的事情,新光金控還不如提早表態,如果不願意續約,就讓球團有充分的時間尋找贊助,甚至轉移經營權。這樣不僅讓教練及選手在未來的一年半載中,免於擔憂工作不保的精神壓力,且讓原本支持COBRAS的球迷能持續給予球隊正面的回饋,這未嘗不是個極具社會責任及充滿善意的決策。
我甚至有個天馬行空的想法,效法MLB的Cleveland Indians及NBA的Boston Celtics成為股票上市公司,讓COBRAS也能夠上市股票,以認購股票的方式集資。以目前股市交易的一張1000股為單位,由願意投資的球迷認養,一股2元;只要有10000個球迷買,馬上可以集資2000萬。
花2000元就能成為職棒隊的股東,有誰願意呢?
我絕對願意!(原刊載於2005-4-23蕃薯藤運動網)
菜市場帶動跳
阿嬤的購買哲學是一旦測試出哪個攤子的東西實在且價格合理,便會固定光顧,但是只要有幾次不好的經驗,譬如東西不新鮮、偷斤減兩,馬上變成拒絕往來戶。而且,阿嬤堅持一大早就到市場,總認為剛開市選擇的東西多又好,去晚了就挑不到好東西。
會勾起我對這個傳統市場的回憶是某天下午,奉母親大人之命到這兒採買蔬菜,才剛走到市場入口處,便遠遠看到雜貨攤跟炒米粉小吃攤兩位老闆娘手足舞蹈,而且動作十分一致,就跟跳水中芭蕾選手一般,心想他們平常一定是訓練有素。結果,才一踏進入口約10秒鐘,便聽到角落傳來動感十足的音樂,再偏頭一瞥,一堆面帶笑容的婆婆媽媽們,正在市場角落的空地賣力的跳著有氧運動。
這個景象引發我的好奇心,我隨即向剛剛那兩位老闆娘問說:「你們平常都是這個時間跳有氧運動嗎?」,她笑瞇瞇回答我說:「對阿,因為市場裡有一位太太她到外面學完後,都會固定教大家跳舞。」。聽完答案我很滿意的走出市場,甚至感覺到自己臉上掛著打從心底的微笑。
我微笑是因為這群可愛的婆婆媽媽們,在不拘形式、空間及時間的狀況下同樣能投入運動並體會其中的樂趣,讓我重新思考自己時常掛在嘴邊那些運動管理或行銷的論調。這些論調大多是在資本主義帶動下所產生的,運動休閒產業若沒有達到一定的經濟規模,其實根本談不上任何管理、行銷或財務規劃。而台灣能夠有一定程度經濟規模的不外乎職業棒球、SBL、或者某部分的體育賽會,所以很容易只把焦點放在這些上面,忽略了運動最基本的精神 – 運動是給人快樂及滿足。
記得高爾夫專欄專家梁永斌在前幾週提到台灣的運動難題,他下了一個結論是「有人,就有市場!沒人,算了吧!」,我想要怎麼把市場弄到「有人」,光靠運動人口倍增計畫是不可能立竿見影,那是需要十年、二十年的長期耕耘,甚至從小小的地方做起。縱使運動人口增加緩慢,但一想到菜市場裡的帶動跳,仍覺得充滿希望。(原刊載於2005-4-16蕃薯藤運動網)
Live Strong!
這個基金會成立於1997年,由Armstrong這位自稱是癌症生存者,又身為冠軍自行車手所發起的。當初創立這個基金會的前提是,Armstrong 相信每個抗癌者在對抗病魔的過程中,需要有抗癌的知識及正面的態度;因為,Armstrong自身抗癌過程十分曲折,一開始由於無知,輕忽早期治療的重要性,造成生命幾乎無法挽回的狀況。所以,基金會的宗旨是希望透過教育(education)、提倡(advocacy)、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及研究(research)這四個方針,提供病友所需實用的抗癌知識及工具來幫助他們堅強的活下去。
黃色手環就在Armstrong的理念下孕育而生,由Nike協助設計為這個基金會募款。每條手環售價為美金一塊錢,所得將捐贈給基金會作為發展之用,沒想到推出之後形成一股流行。舉凡很多好萊塢的大明星都人手一條,在媒體大量曝光宣傳之下,這個手環已經售出4千萬條,代表著基金會至少已募得美金四千萬這個驚人的數字(起碼也加了我遠在台灣的捐款,哈!)。
不管戴或購買黃色手環的人是在哪種前提下而有行動(好啦,我承認我是為了流行),但是這個小小手環所蘊含的意義,至少已經超越國度傳給數以萬計的人。Armstrong走出死亡陰霾,以自身經歷,並利用多次拿下環法自行車賽冠軍的知名度,來喚醒大眾對於癌症的認識及重視。
難怪他的知名度已經直逼Michael Jordan或Tiger Woods等人,因為自行車在美國算是小眾市場,Armstrong傲視全世界自行車界的成績對於一些美國人來說,只能用無關緊要四字來形容。但自從成立這個基金會推展抗癌活動至今,讓許多人對他另眼看待,Armstrong運動場上及場下的行為,絕對足以跟當今任何一位偉大運動員平起平坐。
Armstrong曾說過,得到癌症之前他只是活著,現在則是堅強的活下去(Before cancer I just lived. Now I live strong.)。嗯,我想每個人都應該─Live Strong!(原刊載於2005-4-9蕃薯藤運動網)
不淪為附屬品
老實說,會用「降格」這個詞來形容,是要替這些無怨無悔投身女子棒球運動的人抱不平。由於去年首屆的女子棒球比賽,是在非職棒球季期間舉行,多少能吸引媒體及大眾的目光,也有電視台願意轉播。但今年只能說是冷到一個極致了,比賽場地變差不說;至今,只看到一篇某知名女籃選手,跨行演出的相關新聞,顯示媒體報導願意低,搞不好連下週比賽結果都不見經傳。
只能慶幸今年我決定收手不幹,不然以今年的差別待遇來看,恐怕會「鬱卒」好一陣吧。因為,去年我是全程參與其中,心想第一次女生比賽絕對不能缺席,就算我是老弱殘兵也得略盡棉薄之力,從找贊助商開始,到敲定教練團人選、與廠商洽談球衣、裝備等事情,無不卯盡全力。雖然,後來只拿了第四名,但是全隊都在愉快的氣氛之下練球、比賽,那種暢快感真的是不可言喻。
如果說發展女生棒球是既定政策,而未來女子棒球有可能列為正式奧運項目,那麼以目前經營女生棒球的所作所為來說,不得不令人質疑這是開倒車的作法。雖然,以台灣目前女壘選手厚植的實力,讓部分女壘選手轉型或者是成為雙棲棒壘選手,用於應付目前女棒國際賽還不至於落後發展女棒多年的日本、美國、加拿大或者澳洲太多。但這並非長久之計,畢竟,女子棒球運動才剛起步,仍處於百廢待舉的狀態,要先奠定穩固的基礎,例如增加基層棒球女生參與棒球的機會、舉辦各級女子棒球比賽等,都有助於推展女子棒球運動。
不過,更更重要的是,請提供女生與男生一樣同等的運動機會及發展平台。別讓女子棒球跟一些運動一般,女子組總淪為男子組的附屬品。因為,我堅信只要是愛運動的人,不論性別、種族或年紀都享有同等的權利,都能以在一等一的場地裡比賽,都給予平等的關注,這才是運動的真諦。(原刊載於2005-4-2蕃薯藤運動網)
請多給他們掌聲與鼓勵
我們一大早七點就在會場待命,因為競賽部分及親子騎遊的報名人數都各超過500人,所以活動當天光是人與車的總數加起來就超過2,000個單位,不及早準備只怕到時候一團混亂。雖然這是第二次當自行車活動工作人員,但看到這樣的場面仍不免有些興奮,尤其想到有這麼多人喜歡自行車活動,做起事來也格外賣力。
幫忙完競賽組報到之後,就跟著一批裁判到終點準備紀錄比賽成績,我負責的是終點攝影的工作。終點攝影主要目的在於確認選手抵達的先後順序,尤其是在差距無法以肉眼辨識的狀況下,終點裁判就得觀看錄影帶來判斷。不過,當天的賽程最後8公里是一路上坡,因此選手抵達終點時的速度並不會很快,這讓我的工作輕鬆不少,還能有餘欲四處觀望一下。終點成績結算是在下午一點鐘,那些尚未抵達的選手就會由殿後車接應,但是有一位約60歲的阿伯堅持要到終點才肯罷休,我們拗不過他的請求也只好讓他繼續騎乘。
這讓我想到去年五月初首度接觸的東台灣自行車系列活動,在兩天內來回花東縱谷,約300公里的路程。一位70多歲祖父級的參賽者,曾經多次參加鐵人三項的比賽,去年首度挑戰花東縱谷。大會同樣為了確保選手安全,備有一量殿後車接應體力不繼的車手,這位阿公毅力驚人,既使已經落後一大截仍堅持要騎完全程,不過在安全考量之下,才由家人勸阻上了殿後車。當時他誓言今年一定要騎完全程,期待能再度看到他的身影。
今年,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仍會在五月初舉辦環花東的自行車活動,但是協會的靈魂人物─何姐跟我說今年因為缺乏贊助商,比賽可能沒辦法像去年那般完善,但是站在推廣的角度,且為了讓愛好自行車活動的人有比賽可以參加,無論如何他們會持續舉辦比賽。每次跟何姐說話,都可以從她的眼神中感受到那股對自行車運動的熱愛,很多人也是受到她的感召,犧牲個人假期來幫忙活動。
這批為了推展自行車運動無怨無悔的人,請多給他們掌聲與鼓勵!(原刊載於2005-3-26蕃薯藤運動網)
一加一等於無限大
不過,賽前活動是完全來不及參與,因為新莊球場實在離台北市區太遠,又碰到下班交通尖峰時段,要不是我這朋友開車快狠準,且熟悉新莊那些小小又分歧的道路,不然連第一局都趕不上。 一行人終於在開賽前10分鐘就定位,我才稍微喘口氣,開始仔細端詳一下久違的棒球場。第一個感受是球場還是跟以前一樣的吵,在雙方加油團交互鼓譟之下,耳朵可是一刻不得閒,連跟身旁的人交談都得扯大嗓門,這點完全都沒變。
到了第四局結束決定起身走走,看看有沒有啥新鮮事。意外的發現到十多年前的那票球迷都還在,他們的面孔依然那麼熟悉,縱使這批人變老了或長大了,但支持棒球的那股勁依然濃烈;更厲害的是,他們還會積極號召身邊親朋好友共襄盛舉,這種球迷人數擴張的方式真是直接又有效。
整場比賽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玉山銀行與主場球隊兄弟象所結合的「玉山環保日」。玉山銀行派出40位行員,在一場比賽中進行兩次幫球迷收垃圾的活動,你可以看到每位行員身穿制服戴手套,拿著塑膠袋親切的幫球迷服務;同時,球場大螢幕上寫著:「乾淨看球,順心贏球」的標語,相信在場的球迷在這樣的情狀下,一定跟我一樣對玉山銀行留下深刻又良好的印象。很巧的是,坐在旁邊的球迷還在唸著說:「是不是玉山要辦投準日阿?」,不禁想起這個10年前我曾經參與過的活動,居然又在耳邊響起,足見當時這個活動真的很成功,且進一步證明贊助商要提升贊助效益,必須相對投入一些心力並長期耕耘。
站在贊助商的角度來看,贊助運動並不是提撥經費而已,從剛開始審慎評估結合的對象,結合現場活動或者媒體操作來提升效益,及事後的評估等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贊助的成效。贊助商及被贊助者的結合,對雙方的助益不應該只有一加一等於二而已,共同投入策劃及執行贊助活動才是最佳策略,因為這樣的成果會讓一加一等於無限大,玉山銀行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原刊載於2005-3-19蕃薯藤運動網)
都怪阿鼎的頭
在終場前10.2秒北體曾文鼎兩罰中一取得62比61領先,師大最後一次球權,由吳永仁三分外線出手未進,球從籃框彈出掉在曾文鼎的頭部,反落在師大李豐永手上,李豐永籃下出手,北體被吹犯規,但根據現場計時器顯示,李豐永出手前比賽時間已到,照理說犯規應該不算,所以北體教練李雲光立即提出抗議,爾後裁判在詢問紀錄台人員之後判決:「李豐永出手被犯規的時間距比賽結束還剩0.3秒,因此宣布李豐永有兩次罰球機會。」,但北體無法接受結果,使比賽陷入一團混亂。
那時透過電視收看這場比賽的球迷,可能由重播畫面判斷李豐永出手時間的確已超過正規比賽時間。但是,兩個多小時之後仍維持:「時間還剩0.3秒,罰球必須執行」的判決,就由師大李豐永主罰兩次,很意外的兩球都沒進,北體才因此獲勝。
隔天,各大媒體的體育版上都可以看到這則新聞,球場本身設備不完善固然是引發爭議的主因,但兩位裁判更是備受爭議。不過,我覺得這場比賽最後的爭議球,凸顯出台灣籃球發展過程中很多弔詭的現象。在整個抗議的過程中,兩位教練身上都配戴電視台麥克風,所說的話皆一字不漏呈現。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位教練就說了:「裁判是你們派的,你們自己看著辦…」這類的話,不論當時因情緒激動之下的失言或真有其事,這都顯示裁判公信力幾乎蕩然無存。
另外,爭議球發生之後,從電視裡可以看到一堆媒體記者跟著擠在記錄台邊,為了掌握第一手消息。只是,我從沒在任何NBA或者美國大學比賽發生爭議時,看過媒體記者去湊熱鬧,這有可能使得現場更加混亂。因為,通常比賽結束之後會有賽後記者會,主辦單位及球隊可以列席共同對外說明,這樣的動作除了確保媒體採訪公平性,且媒體在報導時也不會因而誤用雙方情緒失控下的話語,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其實大專聯賽的戲碼,看起來就像SBL聯軍對抗,或是中華紅白對抗賽。因為,不論爭議結果如何,雙方球員看來還十分和氣,因為大部分選手都是多次並肩作戰的國家代表隊或SBL隊友,球賽的輸贏可能不是那麼的重要。或許,未來應該考慮把大學選手與目前半職業選手分開,這樣不僅讓更多有天分且喜愛籃球運動的人加入,選手來源更充分,且增加大專比賽的可看性。
3月9日的爭議球,如果阿鼎的頭不去碰那一下,而是好好的拿下籃板,這一切都不會發生了,所以就怪在阿鼎的那顆頭上吧!(原刊載於2005-3-12蕃薯藤運動網)
轉出台灣品牌
第一次見到Jimmy是在Ohio State University的室內網球場上,Ohio冬天通常是攝氏零度左右,所以在戶外打網球根本是自虐行為;還好學校設施頗為完善,每到冬天我們就到室內球場打球,Jimmy就是我們那時室內網球的固定班底。剛開始幾次球聚並不知道Jimmy的廬山真面目,後來才知道他是一位來自台灣,且熱愛運動的成功企業家。
這回寒假到Columbus還特地找他打網球(為了報當年輸球之仇,哈!至於比賽結果就不在這兒贅述),順便請他分享建大在運動行銷上的經驗。喜愛高爾夫者一定知道Ben Curtis,第一年進入PGA就以新人姿態摘下2003年British Open的冠軍,而Kenda便是這位年輕小將的主要贊助商。Kenda在美國市場的知名度,的確在Ben Curtis得到冠軍之後大幅提升,連台灣媒體也有大幅報導。但是Jimmy很謙虛的說,能因贊助而收到這樣的效果也是始料未及,直呼自己真的很幸運。
其實,Kenda不止贊助高爾夫,還結合自行車活動及涉足台灣職棒,這些都是建大藉由運動來提升品牌的策略之一。Jimmy特別強調,台灣許多傳統產業製造商的產品,在品質及技術上絕對具全球競爭力,但最大的致命傷在於沒有自創品牌及薄弱的行銷能力。就拿自行車或輪胎產業來說,台灣目前能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也只有Giant、Maxxis、Kenda等等。因此,他斬釘截鐵的說,台灣企業如果想在這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尋求更多生存空間及更高的獲利率,自創品牌絕對是必經之路。
談話的過程中,我對他所提“Take Chances”(中文意思是冒險或碰碰運氣)這句話印象特別深刻。因為台灣很多製造商多半以OEM方式,替許多國際知名品牌代工,雖然有不少廠商考慮自創品牌,但生怕得罪代工廠商失去訂單,或者對行銷不夠熟悉又不敢貿然投資,在躊躇不前的狀況下反而錯失契機。Jimmy強調台灣目前成功打出品牌的公司,都是因為能夠take chances,才能有現在的局面。
邊逛著自行車展邊回想Jimmy所說的話,我堅信Kenda在他與他的團隊努力之下,定能成為一個Made in Taiwan的世界領導品牌。(原刊載於2005-3-5蕃薯藤運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