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2

最佳配角

在聯盟工作時除了宣傳推廣部一些例行工作之外,因為當時外聘美國籍裁判需要翻譯人員,所以參與過不少裁判訓練事務,自然而然跟一些裁判熟識,對裁判相關新聞也特別注意。
日前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公佈裁判評鑑名單,看到幾位裁判朋友竟然不在正選名單中,替他們感到惋惜,及對於整個裁判養成制度的憂慮。惋惜的並非他們可能因此沒工作,而是他們多年執法經驗恐怕無法傳承給新進的裁判。雖然,這個結果是可以預期,因為去年球季之初聯盟重新制定的裁判聘任辦法中,已有提及2005年球季之裁判將從新的考核制度產生,但這樣的程序只怕無法真正提升裁判的素質,反而嚴重影響未來裁判的養成、經驗傳承及團隊精神。
我提出這樣的看法理由有幾項,第一,聯盟評鑑裁判雖是經過兩階段的裁判訓練講習,加上實務演練及比賽實戰考核得來。但是,這批裁判演練的比賽是青棒邀請賽事、大專乙組賽事,與實際職棒比賽的狀況及規定有一定的差距;第二,目前發表的評鑑結果是借重日籍資深裁判橘修的判斷,而橘修本身並沒有全程監督所有裁判在例行賽中執法狀況,單單以訓練講習或者幾場業餘比賽執法過程作為評判依據,未免有失偏頗。
再者,正選與備選的裁判還必需要通過熱身賽階段的考核,聯盟才會正式確定正選與備選名單,組成職棒十六年裁判團。如果以目前決定的一年一聘制度,已經執法10幾年的裁判仍要跟一些才剛進入培訓階段的裁判歷經同樣的過程,這樣有可能會造成資深者對新進者「藏私」。因為大家為了確保自己能在正選名單之內,自然期望別人技不如己,能夠少一個競爭對手就多一分保住工作的機會。更嚴重的是,例行賽開始之後場中執法的裁判們,在發生判決爭議時拒絕互相支援,只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
記得1998年我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Orlando, FL)實習時,曾經問過一位美國小聯盟裁判有關他們養成的過程。他們多半都是來自各行各業對棒球具有高度興趣者,先經由美國大聯盟或小聯盟認證的裁判學校訓練之後,再挑選出其中表現優異者,從小聯盟比賽磨練起。但如果在9或10年內沒當上大聯盟的裁判就要退出;而有機會上大聯盟執法的裁判,雖領高薪,但固定年限沒有往上晉級,也得被強制離職。這樣的制度是為了確保從小聯盟培養出來的裁判有進入大聯盟的機會,同時也督促已經是大聯盟的裁判們不斷的鞭策自己提升自身能力及互相之間的良性競爭。 雖然台灣目前的職棒環境還不能像美國大聯盟一般,但職棒是百年事業,裁判養成及制度確立的重要性絕對不容忽視。或許聯盟應該試圖成立一所裁判學校,聘用已退休的資深裁判為講師,每年拔擢1至2名有潛力的新裁判;並由資深裁判組成公平審查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是獨立於聯盟體系之外以消弭任何人為因素影響,以達到公平公正的審查原則。有源源不絕的人才庫之後,再加上健全的薪資、升遷及考核制度,裁判的整體素質才能達到真正的提升,而不是互扯後腿。
一場棒球比賽就像一部電影,教練、球員、觀眾等是主角,而裁判就是最重要的配角。他們的職責在維持比賽的公正性,更掌握比賽的流暢性,襯托主角的重要性並為整部戲增添可看性及張力,所以請讓這群裁判成為最佳配角。(原刊載於2005-1-21蕃薯藤運動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