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跟棒球專家曾文誠到台北一家有名東北酸菜白肉鍋吃晚餐,順便向他報告寒假要到美國一事。他第一個關心的是我能不能傳稿的事情(他老人家忘記網路是無國界的嗎?),我拍胸脯保證絕對準時交稿不負厚望,就這樣帶著他殷切的叮嚀來到美國。
我這回是經由舊金山轉機進入美國,從台北到目的地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Columbus, Ohio USA),一共得轉四次飛機才到的了。光是想像就累人,從舊金山入境美國還得等將近四小時才能轉機,為了殺時間只好在機場裡閒晃。逛著逛著便聽到角落餐廳電視裡傳來NBA轉播的聲音,馬上聞聲而至,跟著一堆等飛機的人站在吧台邊看起比賽,聖安東尼馬刺隊跟鳳凰城太陽隊正在進行延長賽。
看完最後幾分鐘比賽,接著播出的是ESPN Sport Center(世界體育中心),我索性買了個熱狗坐下來慢慢欣賞久違的美國版Sport Center。聽著Sport Center的主題旋律讓我想起在美國讀書的時候,三不五時一票人就會湊在一起觀賞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運動賽事;但是,回台灣之後反而沒有這樣的場合,理由並非我那票狐群狗黨們沒時間,而是他們很少關心或根本不熟悉運動,就連基於健康因素倡導大夥兒多運動也常無功而返。
要深究許多人不看運動節目、不做運動的原因,答案可能天南地北。例如,台灣運動節目選擇不多、比賽本身不夠精采、工作太累等等,但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社會化過程中缺乏「運動」這個元素。社會化指的是個體通過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以學校、家庭及大眾媒體為主要之媒介),適應並吸收社會的文化,成為一個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
而運動在台灣近代社會文化裡,並非主流文化,因此無法常受到媒體青睞;雖然,運動課程被列為學校教育中的一環,但上課時數屢屢受到壓縮,學生所受到的教育很難紮實。再者,運動若非家庭成員間主要的活動,自然對運動覺得陌生。反觀美國,早在西元1870年代,其國民已養成運動觀賞習慣,運動也成為美國社會文化的主流,替往後運動產業之發展奠定基礎。
「運動無所不在」聽起來雖像口號,但是這個目標的達成率將會影響台灣運動產業能否如預期的蓬勃發展。(原刊載於2005-1-29蕃薯藤運動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